中小学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探讨

2016-03-05 07:03:40齐美玲孙崇勇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业教育

齐美玲 孙崇勇,2

(1.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吉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心理

中小学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探讨

齐美玲1孙崇勇1,2

(1.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吉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业负担是中小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所消耗的学习时间和身心投入等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主观感受,它具有个体性、具体性、独立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根据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标准,学业负担可以分为合理性学业负担和不合理性学业负担,合理的学业负担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等。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积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学业负担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往学者可能更多地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小学学业负担问题,对学业负担的负面、消极意义关注较多。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学业负担问题,我们还需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探讨,比如心理学角度。罗生全认为,学业负担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学生只要接受学习,就会产生学业负担,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合理的负担。[1]可见,学业负担应该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消极意义之外,还应该存在正面的积极意义。

一、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学业负担的内涵

由于学业负担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关于学业负担的内涵,学者们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如艾兴认为,学习负担是一种的客观存在,即认为学习负担是学业对学生施加的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物,如规定的学习科目、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上课时间、课程作业、测评及考试等。[2]这些可以量化的客观物也就是学生要承担的学习任务,中小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各种资源,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时间上的,这些都属于学业负担。所以,施铁如把学业负担概括为一定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内所引起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3]刘合荣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业负担,认为学业负担是指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承担的学习任务、履行的学生职责和由于学业、生存及发展竞争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同时也包括其所付出的身心发展代价。[4]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小学生在承载学习任务及其教育目标过程中身心的投入与时间的消耗,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主观体验。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负担是中小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所消耗的时间和身心投入等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和学生对学校学习任务的难度、投入学习时间和心理努力程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尤其是他们的学习效果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效果又比较好时,他们所体验到的学习负担较轻,否则就较重。有研究发现,学业负担的主观感受除了受制于学生本身特点如智力、意志等,还受制于很多外在于学生本身的各方面因素。[5]其实,学业负担不仅与单一的学习任务有关联,还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本身的特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以及学生承受的学习任务、投入的学习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学业负担反映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及其与学习有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关系。

二、学业负担的特点与类型

1.学业负担的主要特点

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学习负担的存在。学习是一种紧张并且更多时候是一种单调枯燥的脑力劳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意志力量,并辅助与情绪情感因素和认知活动。学习负担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强制力因素的影响,这也体现出学习负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负担是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可以控制的,表现为个体与所承担任务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个体与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总的来说,学业负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学业负担具有个体性,即每个人对相同学业负担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是因学生本身的特点、学习的时间段、具体的学习情境而异的。(2)学业负担具有具体性,即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客观物,例如作业、测试等。(3)学业负担具有独立性,即在判断学业负担轻重时,不能以精确和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和评价,也不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认识,而只能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去理解。(4)学业负担还具有动态性,即学业负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个性特征等因素而变化。

2.学业负担的类型

根据学业负担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标准,我们将学业负担分为以下两大类。

(1) 合理性的学业负担。伴随学生学习活动所产生的,能够促进学生正常的身心自由、和谐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学业负担,我们称之为合理性的学业负担。合理性的学业负担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人格以及学习素质等所必须付出的过程性代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想要在未来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能够取得相关领域的成功,必须要有完美的个性、极强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集中表现为坚强的、具有抗挫折能力的人格。塑造这种有抗挫折能力的人格固然需要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但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承担分内责任、敢于接受挑战,这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来说,无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以学习终身可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行为训练,其学业负担不仅是合理的,而且还是必不可缺少的。这种学业负担,在学生还没有理解和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时,起到一定的强制性作用,使学生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去学习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会有伤害,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高速度、高难度、以理论为主导的教育三原则中也强调强制性因素,体现出竞争中强制性的重要性,这也无疑是强调合理性的学习负担在基础知识掌握与基本技能培养中起到的作用。

(2) 不合理性的学业负担。不合理性的学业负担就是把教育功利化,妨碍学生成长,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受到一定损害的学业负担。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磨灭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重视学生的外在需求,而忽略学生内在需求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就是把教育单纯地看成为学生服务的工具,而没有意识到教育其实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内在含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合理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把身心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满足本身的内在需求,获得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终身知识与技能,成为完整的人。如学生长期承受这些不合理的学业负担,过度的疲劳就会造成学生在身心方面的伤害且不可恢复,更无法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所以,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必须消除或避免。

三、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业负担也是具有两面性。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学术成果是学业负担的消极影响,较为忽视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学业负担之所以存在,也一定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合理性的学习负担首先有利于学生改变其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有选择性的内部状态,它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共同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除了家庭及父母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校中由学习任务带来的学业负担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一种形式上的“压力”而促成的改变。合理性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可以达到最近发展区,激起自我的近景性动机,对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对枯燥无味的学习产生兴趣与自豪感,就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消极情绪转变到积极态度,从懒怠学习转变成勤奋学习。可以说,学业负担拥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使之从强迫学习慢慢地向主动学习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以掌握学习内容和以成绩定向为目标承受学业负担。这些学业负担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积极、勤奋、坚持不懈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动。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基础学习的成就之上获得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价值和社会价值,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并付出实际的努力。这就是学生本身的内部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而激起学习动机。相对于远景性学习动机,学习负担可以更加快速地激发学生的近景性学习机,使学生主动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学习,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学生也会因社会、家庭、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及要求,承受学业负担,这些学业负担是学生希望达到相关人的期望,从而激起外部动机。学业负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为了达到目标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身心投入,产生自我鼓励行为,进行有效学习。

3.有利于学习环境的调整

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是指学校或者班级的情境、气氛和文化等,即存在于学校环境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的、社会的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6]学习环境一般包括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受到不同的学习气氛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课堂环境与其学习的认知或情感结果之间关系密切,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果常常用学生在某一学科的成绩表示,情感结果则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态度、学习动机等表示。[7]如果班集体的学习气氛浓郁,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班级同学的认知和情感结果就会稳步提高;如果班级同学都在玩,都沉浸在消极学习中,那么这个班级同学的认知水平一定会很低。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体验的产生,学生就能体验到学习负担,所以学习负担与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学业负担对学习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某班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如果他们所承受的学业负担比其他学科更合理,其语文成绩就会偏高,结果会造成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学科和语文任课教师,对语文所投入的时间也会多于其他学科。可见,学业负担往往是通过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间接地调整学习环境,使学习环境会更加适应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感。

4.体现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承受的学业负担还和其内在的需求之间密不可分。刘合荣认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其自愿承担学业负担及其学习动力的源泉。[4]学生时代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学业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所从事的特殊劳动,是历史和时代对他们的职责和分工。随着社会新技术、新知识的丰富,优质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社会中的成人,还是学校中的学生,都在寻找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学生甚至更渴望这种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教育。正因为如此,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学生自己都对学习成绩有着高度的重视,并愿意付出努力使成绩更上一层楼。学生通过学习,想要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拥有高端的专业技术,去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现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希望在未来社会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学业负担就成为了满足学生自我内在需求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实现最基本水平的人文关怀,它起着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通道的重要作用。

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合理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注意力往往还不能实现自己完全控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意志力较差,喜欢感情用事,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增强,不再依靠教师的单一评价来判断自己,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和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等诸多因素对照进行一个较独立的自我判断。[8]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靠外界的督促控制自我的注意力,才能在学习及课堂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遇到事情容易感情用事,没有耐心,没有运用理智思维去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学生需要靠外界施加的一种“压力”的氛围,以及对心理上造成的督促,才能够勉励自己完成相应的任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才会使学生的意志力变强,拥有自我控制能力,用理智的思维去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及问题。学生也会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对自己产生相应的独立评价,进而产生心理的期待和上进的欲望,加上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增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的自身因素得到强化,如身体素质健康,生理承受能力增强。可促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面对大起大落的遭遇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以及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而言之,学业负担会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存在,有学习就会有学业负担。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想着把学习负担取消掉,让它消失,这是不可能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合理性的学习负担在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减负的实质在于减去那些不合理的负担,而必须承担那些合理的学习负担。同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学习负担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学业负担的积极意义,只有正确地看待学业负担的性质和作用,我们才会对学业负担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才能找到更加合理的“减负”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罗生全.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的关系及优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5,36(8):40-44.

[2] 艾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概念、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93-97.

[3] 施铁如.学业负担模型与“减负”对策[J].教育导刊,2002,20(2):42-45.

[4] 刘合荣.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学生对学业负担的承受[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0):88-92.

[5] 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研究:从事实到价值的判断与反思[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66.

[6] 马郑豫.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基于13 47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36(8):45-60.

[7] 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8,44(7):1-6.

[8] 巴鲁.小学教育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J].才智,2012,12(14):76.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4.018

2016-0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5YJA880056)。

齐美玲(1990-),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研究生;孙崇勇(1971-),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

G444

A

1002-1477(2016)04-0076-04

江桂珍]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学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艰苦的学业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大学(2016年4期)2016-04-09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