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①

2016-03-05 00:33:36张小诗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高质量

张小诗,于 浩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①

张小诗,于 浩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科学界定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探索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效途径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其具有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自主性与导向性的统一的特征。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之间既有相互独立性,又有相互关联性和补充评价性;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同源关系、反馈作用和推动作用。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国家出台了相关促进就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有积极的意义。但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业质量问题是正在引起整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下,梳理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概念的相关研究,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就业质量

《辞海》对于“质量”的含义有两层界定:一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医疗质量、维修质量等;二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本文中的就业质量所指的“质量”当属前者。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劳动并从中获得报酬或从事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

国外最初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是以“工作质量”为核心术语出现于微观角度的古典管理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Work Participation)、“工作生活质量工程”(Quality OfWork Life Programs)[1]、“职工参与决定”(Co-determination)[2]等一系列理念,开始细化工作质量的内涵及提升途径。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生活工作质量”(Quality OfWorkLife)的概念[3],开始关注就业对员工健康、生活和福利的影响,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Work)概念,定义为“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自由的和非强迫的、机会平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工作”,同时设计了一个包含11个维度、40个指标的衡量指标体系。2001年6月,欧盟理事会在题为《就业与社会政策:一个投资于质量的框架》的通讯中提出了十个维度的“工作质量”衡量指标体系,工作质量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

国内学生对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如国富丽(2005)对国内和国外提出的与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就业质量与这些现存的术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程蹊、尹宁波则从生产环境、生产效率、就业者对经济生活的贡献程度三个方面来界定就业质量。李军峰(2003)、刘素华(2005)、杨和清(2007)等学者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就业质量要素理论。《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中则围绕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6个维度,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初步建立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国内第一个比较系统与科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4],对我国开展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就业质量

秦建国(2007)、杨河清、李佳(2009)分别围绕就业前提指标、就业岗位指标、满意度指标、宏观表现指标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曾向昌(2011)重点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的关系,指出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之间的低关联性。秦建国明确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界定为: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赖德胜(2011)在《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中,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就业质量进行了专项调査研究。以上研究的共同点都认为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由Schroeder,F.K提出,指的是“劳动者在某个工作岗位上,既能获得生活所需的劳动薪酬,又能获得挑战性和满足感的能力”[5]。加拿大商业银行(CIBC)经济委员会开发设计了相对就业补偿指数、就业稳定性指数、全职就业的比例三个就业质量指标,分别衡量不同经济主体的薪金差别、保持6个月以上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全职就业占就业总量的比重。

(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

高校毕业生是指完成高校学业,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鉴于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中的“高校”范围仅包括教育部直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以及地方所属高校三个层次,包括综合类、理工类、行业特色类三个类型;“毕业生”仅指本科毕业生。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综合参考了国内外文献研究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观点,国外研究主要将劳动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国内也有学者初步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类型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情况等,笔者提出了本文所界定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本文所界定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具体是指:第一,在毕业后规定的时间内产生就业事实;第二,毕业生的能力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所学”即“所用”;第三,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内容、形式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状态获得一定的满足感;第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作为符合国家需要或引领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且充分体现毕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特征

(一)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阶段性是指根据高校、省市地区、国家的就业数据统计时段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目前大部分是以高校毕业生的统一毕业时间为时间节点,即对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态进行评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发展性是指对于每一个毕业生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认知、能力状态、思维状态都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对“工作满意”的感受是不同的,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在毕业时对于“高质量就业”的判定主要是依据毕业生、学校或政府的感性认知,少部分依据少量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在毕业几年后对于“高质量就业”的判定,是基于对就业状态较为客观的呈现和较为直接的主观体验的判断,是更加真实的对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的判断。同时,结合着生活与工作平衡状态的判定,使对“高质量就业”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

(二)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高质量就业”的概念符合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律,体现劳动价值的本质意义,是一个具有统一评价标准的概念界定。它既充分遵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量就业工作的价值标准,又强调了注重劳动者的主观劳动感受对于促进劳动者产生更多的劳动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促进作用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界定的“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是普遍适用的。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服务于祖国需要的不同地方,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贡献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因此,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所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贡献度的考量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味地将就业地区的“北上广”、就业单位的“高大上”作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因此,本文界定的“高质量就业”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是差异性的。

(三)自主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从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角度,要充分重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主观劳动感受,注重主观感知对于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评判,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本文所界定的“高质量就业”的概念,也强调了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概念描述,也是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最本质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正向的,也是建构意义的。

然而,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研究,势必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国家办大学的宗旨,必须紧密围绕促进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因此,本文在“高质量就业”的概念中,重点强调“社会贡献度”这个层次,是一个具有导向价值的概念,在充分考虑毕业生主观工作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彰显工作的“社会贡献”价值维度,倡导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并重,从而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体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意义。

三、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维关系辨析

(一)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的关系

长久以来,就业率一直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就业率不但会使学校获得更多招生名额,同时也会给学校带来更好的社会声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就业率已经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就业质量受到了国家和社会以及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1.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

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二者在性质和侧重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从内涵上来看,就业质量是“质”的反映,而“质”的高低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就业质量的评判和结果都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就业率则是“量”的反映,是按照规定的计算方式进行的数量统计,不受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从评价方法来看,就业质量的高低需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评价方式复杂且结果不易被量化;而就业率的计算方式目前具有统一的标准,操作简单且结果直观。从性质上来看,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结果随着时间的改变会呈现出明显的动态特性的特点;而就业率则是特定时期就业状况的客观反映,具有形成便确定的静态特点。从评价对象来看,就业质量既可以对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进行评价,又可以对个人就业状况进行评价;而就业率只能对整体进行评价,不能反映学生个体就业状况。因此,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二者间具有差异性和独立性,不可加以混淆,也不宜相互比较。

2.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虽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内涵、外延、性质上存在诸多差别,但二者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重要评价指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因此二者是具有相同指向的同一个指标体系中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整体是部分的基础,失去了整体,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就没有了意义。“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而言,学校整体就业率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只有在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探讨就业质量才有意义。”[6]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就业率达到一定高度范围时,便无法更进一步全面反应毕业生就业状况,这时便需要从更为细致的维度进行评价,而这个更为细致的维度便是就业质量。只有使就业质量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判断出就业状况的好与不好,只有在就业率达到一定高度时努力提升就业质量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朝着更好的态势发展。

3.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之间的补充评价性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在评价功能上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由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本身包含了多个层次,从不同的层次对相同对象进行就业质量程度评判所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就业质量指标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指标适合用于评判个体及某特定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不适宜直接用于反应总体就业情况的特点。而就业率突出的是就业过程中的人数比例,属于数量的概念,能够反映整体情况。但就业率只能定量地反映出“是”与“否”的表象结果,不能够揭示出学生个体就业感受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和社会贡献度完成情况。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评价既要有宏观上整体性地描述,又要从微观上分层次进行评定,因此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运用好上述两个指标,才能够准确、客观、科学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评定。

“从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是两个维度上的重要指标,在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7]无论是从内涵上看还是从外延上看,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从关联性上看,就业质量是就业率的延伸性评判,就业率是就业质量的基础,没有就业率也就谈不上有就业质量。所谓的“高质量就业”也就是在实现高就业率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二)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不但要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要将人才输送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并能够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的工作岗位上去。如何让人才培养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如何使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当前高水平大学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1.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源关系

从概念属性上来看,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都是对“质”的评价,需要具有相应的标准和评价主体才有明确的指向和意义,且评价指标体系较均较为复杂。从评价对象上来看,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既可以是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又可以作为对学校整体的评价,且评价对象的选取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来看,二者都是高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同时也都是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资源,体现高校社会责任与价值的重要形式。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上来看,二者均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受到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影响,在校期间都是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等形式进行培养。综上可知,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内涵属性、评价对象、目标路径上均具有同源性。

2.就业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作用

就业质量状况可以从结果上反应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于高校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办学特色和定位、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有着重要的反馈意义。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是否能够有效衔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够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特定时期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确定的,具有先导性和主动性,高校人才培养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实现办学目标,发挥实际意义。就业质量作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检验”模式,可以反映出社会、个人需求下的人才发展情况,从而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

3.就业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作用

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判断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更多的是源于人才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和创造的价值,以及人才是否能够在行业中成为领军人物和所谓的“佼佼者”。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需要在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的一段时期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所反映出的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恰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同时,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也有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四、结论

科学界定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不断地厘清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特点和需求,是探索不同类型院校促进高质量就业有效途径的前提,为高校就业工作探寻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本文从劳动者的主观感受、客观的就业状况、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三个维度对高质量就业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科学界定。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定义为“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从概念上厘清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实践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1]Katz,H.C,A.Thomas,Kochan&R.Kenneth. Industrial Relations Perform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And QWL Programs:An Interplant Analysis[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83,(1):3-18.

[2]Fitzroy,F,K.Kraft.Co-Determination,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J].Brf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05,(2):33-47.

[3]Nadler,D.A,E.Law ler.Quality of Work Life: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J].Organizational Dynam ics,1983,11(3):20-30.

[4]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D].济南:山东大学,2012:11.

[5]Schroede,E 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J].Work,2007,(4):357-358.

[6]钱建国,宋朝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2):19-20.

[7]高俊玲.试论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3,(34):28-29.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An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s of College Graduates High-quality Employment

ZHANG Xiaoshi,YU Hao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819)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of college graduates high-quality employment.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is that on the basis of full employment,college graduates can competent job requirements,obtain higher job satisfaction for individuals,obey the national and local needs,whos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matches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goal.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stage and development,th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diversity,the unity of autonomy and orientation.Betwee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nd the employment rate,they are not only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but also inter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There is a homologous relationship,a feedback and promoting effect betwee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s;high-quality employment;connotations

G640

A

1674-5485(2016)07-0115-05

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3-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立项课题“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13jycy006)。

张小诗(1982-),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大学讲师,东北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于浩(1987-),男,吉林通化人,东北大学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高质量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新闻前哨(2014年11期)2014-12-25 09:12:29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