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轶
【摘 要】 “运动技能”核心地位的再确定已成为时代背景与现实诉求,当我们重新祭起这杆大旗之时,应恪守职业理念与敬业精神,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超越路径,跟随心灵勇敢上路。
【关 键 词】 运动技能;多维度;体育
继2011年“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下简称“教师比赛”)举行之后,立刻刮起了“运动技能”的旋风。对“运动技能”如此大规模上上下下的总动员并不是今天才有,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教育全面效仿苏联,体育教学从此踏上了重视传授知识、运动技能技巧的征途。第二个高潮始于1997年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以下同类比赛均简称“大学生比赛”)。而迄今已举办两届的“教师比赛”当属第三个高潮,这也是对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前段出现“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最有力的回应。
对于当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运动技能”如何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开展与实施等等,已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而“运动技能”这股旋风会刮向何处,它又能创造多少新价值,即如何实现超越及其路径,这一前瞻性问题却鲜有人涉足,本文试图从教育、人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予以探讨。
一、以教育意蕴为目标,升华“运动技能”
(一)从“师本”走向“生本”
“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基于“以师为本”的观念上。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生为本”。“运动技能”最终目的应该是落实到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即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路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基本的鉴别、判断能力是提高的基础。教师不仅能用“运动技能”的“高、远、快”打动学生,更要用“精、准、巧”吸引学生,这对中学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路径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教学是一个是非线性、高度复杂的系统,教学情境千变万化,如果不顾地域差异、校际差异、班级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以不变应万变,不能因材施教,你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恐怕将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
(二)从“一面”走向“多面”
“设置的运动技能比赛项目中,只能反映参赛者掌握运动项目技能的水平高低,如果说结合未来的实际工作看,仅显示其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能力,而动作示范的技能在众多的专业基本功中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说“运动技能”解决了教什么,但为什么教、通过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方法、贯彻什么原则去教的问题,以及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程序和具体步骤等诸因素都需缜密思考,教师要成为“运动技能”教学的多面手。
二、以人的发展为依归,拓展“运动技能”
(一)从“共性”走向“个性”
教育需要统一的制度规范、体育教学需要统一的规划、动作需要统一的技术规范。无论是“大学生比赛”还是“教师比赛”,由于受竞赛的掣肘与制约,我们看到的几乎是千人一面的场景,但是我们必须有“和而不同”的深刻认识。在体育教师的“人”的发展中,我们需要遵循其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尊重其个体的自由和对个性成长的期待和渴望。
(二)从“外化”走向“内化”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经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别。体育教师不论是师范体院的专业教育,还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都有着“运动技能”的培养经历,其工具性已得到充分肯定和证实。然而,当前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生存环境日益困难,对职业不满意,幸福指数不高,容易对“运动技能”产生困扰、厌倦、质疑。但我们要明白: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总是有缺憾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都是不完满的,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运动技能”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技能,而应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需要与理想,既育人亦育已,这样的胆识与身体力行,才可能使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取得适宜的平衡。
三、以文化内涵为依托,丰富“运动技能”
(一)从“生命”走向“使命”
作家麦家说过:“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责任。”“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无以替代,尤其是一些从小就接受了专项训练,运动技能娴熟的体育老师,内心深处总怀有独特的情结,视之为生命。
(二)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校体育日渐式微,如何走出困境,专家学者各有见地。笔者以为,与其被动接受顺应其变,不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以安全问题为例,当前安全成为校园的重中之重,并形成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这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裹挟之下,学校体育活动节节败退。“运动技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攻坚的重点,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功效。
“运动技能”核心地位的再确定已成为时代背景与现实诉求,当我们重新祭起这杆大旗之时,应恪守职业理念与敬业精神,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超越路径,跟随心灵勇敢上路。
【参考文献】
[1] 黄爱峰,王健. 论体育教师专业“运动技能取向”的超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19-21.
[2] 梁晓刚,卢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若干问题思考[J]. 体育学刊,2010(4):82.
[3] 冯霞. 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92.
[4] 周修旺. 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的理念及实施策略[J]. 体育与科学,2003(5):34.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