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顺兰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储备”“培养良好的语感”“激活语文创新思维”等三个维度,对感情朗读在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阐明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突破口,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明确的努力方向。
【关 键 词】 感情朗读;语文素养;突破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并集中体现于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的焦点话题,更成为了语文老师的神圣使命。本来,在母语环境中浸润成长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理论上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应较其他方面的素养更显强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孜孜以求、但高耗低效的现象叫人着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依本人之见,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一、感情朗读,丰富语文储备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然而,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合作生成”中,课堂热热闹闹。然而,关键是,学习的主人学到了什么?我们很难有足够的底气作答。因为,一味的自主理解文意、合作探究文情、互相交流感受,却让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显得苍白无力。其根源无非是我们疏忽的语文学习的“背诵积累”这一“植入”之道。
谈到背诵,我们的学生会谈“背”色变,我们老师会因“死记硬背”而唏嘘。如何变“死记硬背”为“活记巧背”,众说纷纭。确实,“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但笔者认为,唯有“读”与语文相随相生。尤其是感情朗读,对理性记忆仍处于薄弱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感情朗读,需要字正腔圆,需要抑扬顿挫,需要想象画面。就在正“字”,圆“腔”中,学生对字词的读音就能正确掌握,对词句的结构就得完整把握;就在抑扬顿挫的处理中,语言的节奏,语音的轻重、表达的方法和逻辑等艺术技巧就自然而然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在“画面”的想象中,文章甚至与文章相关的内容,都被孩子们画面化而更形象,更易于掌握,因此得以无意积累。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可谓文质兼美,值得玩味和积累。文章阐明的“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作者语言的运用、修辞的灵动和感情的细腻表达,不进行用心感悟和积累,学习本文将是徒劳,是浪费。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感情朗读”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植入”效果。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帮助孩子们植入记忆的仓库。如文章开篇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以物兴起,排比组合,用词恰当,自然入文,值得“植入”,我把握并列式排比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去了、枯了、谢了”的淡然,读出“再来、再青、再开”的欣喜,把三个分句读得跌宕起伏,孩子们美美读来,然后美美诵来。第二自然段中,“确乎、空虚、默默、八千多个日子、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真切地流露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值得“植入”。我出示作者面对时间流逝而懊恼和无奈的情境,在音乐的烘衬下,学生的朗读如是自我诉求;第三段自然段,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一系列的生活细节,表现时间的飞逝,语言贴切灵动,值得“植入”。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生活画面,如亲身经历,自然很快就能娓娓诵来。
通过指导感情朗诵,有浓浓情感的护航,有鲜明节奏的烘衬,学生对文本细腻精妙的语言,灵动的表达的记忆就水到渠成了。
的确,感情朗读,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打开语文积累的心门,自觉把语文知识植入记忆仓库,还语文学习的本真。长此积累,学生有何愁会“无米之炊”?
二、感情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就是学习者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其中“尤其”一词,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斟词酌句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必杀技。然而,一味的斟词酌句却让孩子们容易进入云里雾里。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不得不佩服全国名师王崧舟老师。他的课总是使人听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就拿他的《孔子游春》一课来说吧,让听课者不禁感慨道:“春风化雨,雁过无痕。”是什么使王老师的课如此醉人?我们重温他的课,就会发现,是他的语言,是他的情感,是感情朗读指导成就了他的大师课堂。他感情范读,他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他承接上文感情引读,他配乐指导感情朗读,他化文为诗指导感情朗读,丰富多彩的朗读指导,让情境再现课堂,让文字充满生机,让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溢于言表。
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朗读指导“春风化雨,雁过无痕”处。读题目“孔子游春”,让学生读中便记住记叙文题目中人物多为文中的“主人公”;文中写道,“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王老师指导朗读这几句,把“老师”二字作了特写处理,让孩子们感受孔子作为“老师”身份的重要性,为之后体会“孔子的课”“孔子的教育”之特别埋下有力的伏笔。
三、感情朗读,激活语文创新思维
语言文字貌似孤寂的符号,却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感情朗读,是对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艺术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四肢等多种器官参与协同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一)感情朗读,需要情感共鸣
共鸣者,心汇聚,情交融。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皆为名篇佳作,笔触细腻,作者寄情其中,托义于言。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正确理解文意,领悟文情,把握文旨,才能读出理解,读出领悟。产生共鸣的过程,实则求同思维诞生的过程。
正如《凡卡》一文,文章以凡卡寄信后的美梦收束全文。梦是甜蜜的,却道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流露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对如凡卡这样的穷孩子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这样的结尾似喜实悲,孩子们在朗读时,心与凡卡交融,才能读出凡卡的“梦中喜,醒后悲”;更需要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的“悲愤交加,爱莫能助”。这种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感情朗读,而通过感情朗读,又使学生的领悟更能深刻,思维在与凡卡情感交融,与作者思维碰撞中,变得更加深邃。
(二)感情朗读,需要个性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往往需要个性的理解才能促进内化,才能更好地进行朗读外显。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和展示正是求异思维的重要体现。
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其中对“瞅了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朗读该片段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有学生认为,父亲瞅了瞅我们,是对我们的关心,该读出那份深沉的父爱;有同学认为,“瞅了瞅”,说明父亲视死如归,应读出父亲的乐观和勇敢;有同学却说,“父亲瞅了瞅我们”是因为父亲觉得这个时候不便于跟我们说什么,只好瞅了瞅我们,应读出父亲的无奈;更有学生认为,是父亲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瞅了瞅我们,暗示我们不要怕,应读出父亲的临危不惧和坚定信念;还有同学认为,“父亲瞅了瞅我们”,是用自己的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我们,示意我们要像他那样,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要与敌人抗战到底,万一自己遇上不幸,希望我们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应读出父亲的沉稳和期待。
就是这样,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读法,这样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所以在指导感情朗读时,我们应鼓励孩子们大胆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让孩子们的个性得以张杨。
(三)感情朗读,需要大胆想象
感情朗读,感情从何来?当然是从与文本的共鸣中诱发。共鸣又如何产生?离开想象,共鸣无从谈及。所以,感情朗读,需要大胆想象。想象画面,想象情境,想象中换位,换位中入境,入境而情发,情发而朗诵,朗诵如倾吐,可谓极致生成。
古诗词的朗读,需要引导孩子们想象诗中意境。如朗诵吕岩的《牧童》,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想象牧童晚归休憩的意境,想象牧童一个个恬静与闲适的生活画面。在画面感极强的心理状态下,才能读出那份童趣,读出作者心中的向往。
散文的朗读,需要指导孩子们想象场景画面。如指导朗读赵丽宏的《山雨》,只要借助音乐引导孩子们想象“雨中山”充满生机的情境,想象雨中漫步山间的画面,心与作者相交,与自然相融,才能读出对大自然那份浓浓情怀。
记叙文的朗读,往往需要想象人物处境和感受,需要通过想象补白故事的情节。如《穷人》一文,在指导朗读“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段时,我注意根据片段中“……”,引导孩子们想象屋外的动静,桑娜的反应,从而让桑娜恐惧、担心、激动、忐忑、矛盾的情感植入孩子们的心间,以激情诱发激情,以激情读出激情,生成了课堂感人幕。
想象,让诗歌更加丰富,使文本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促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磨炼和发展,使朗读来得更自然更真切,使语文课堂更具创造力。
此外,感情朗读,让学生如同与文人雅士促膝倾谈,心灵深处因而泽润,灵魂因高尚灵魂而受洗礼,人格在无形处日臻完善。
总之,感情朗读,让知识沉淀,让智慧迸发,让潜能激活,让心智涵养。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引擎功能。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积极启动引擎,大胆突破,必将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伯黍,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董奇.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 韩佳亮. 对当前课堂“有感情朗读”的再认识[J]. 小学语文教学,2007(11).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