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民族,绵延的五千年历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把这些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分数的影响,很少会有教师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他们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终达到考高分的目的;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始终把学习的目标定在了对分数的追求上,而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针对这一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因为这种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培养起热爱民族文化的情结,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然如此,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呢?
首先,在阅读中渗透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出过灿烂的光辉。与学生们一起收集整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另外,可以利用拓展课,结合语文课程,开展一些中国古典名著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谈感受,写体会。《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系列名著,深刻地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学生从中可以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其次,运用传统节日渗透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传统美德。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在涉及这些传统节日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们怎样过这些节日来谈自己的理解,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课外,在这些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清明开展征文活动,缅怀亲人;中秋赏月思亲;重阳孝敬老人等。在教学中应用传统节日进行民族文化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让学生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一批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开展荣辱教育,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提出的总体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试问:一个人连自己的家、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都不爱护,将来你会期望他去爱祖国吗?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同学、老师都不爱,将来你会期望他去服务于人民吗?去与他人团结互助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鼓励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最直接、最实际、最有效果的教育手段。
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贯穿民族文化的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将民族文化的传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国民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为开创民族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