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晨 张颖 李莎 陈曦
[摘 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组织,它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社团,发挥其积极功效,对接大学生素质培育,对于高校育人工作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理论上厘清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44 — 02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群体因为某方面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实现相同的愿望或梦想组建的学生组织。它不仅是高校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坚强阵地,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突破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培育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一言以蔽之,高校社团在大学生管理、教育及就业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社团建设的基本研究
(一)高校社团的基本功能
高校社团建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实践能力等。孔亮(2013)认为高校社团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1〕朱文镇(2014)认为高校社团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承担着育人的使命。李舟(2014)、莫华伟(2015)、刘伶俐(2015)等认为高校社团建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彭波(2014)等认为社团建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培育功能。
(二)高校社团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综合目前学界对各大高校的社团建设现状的分析,高校社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制度建构缺失、内在文化内涵建设引导缺乏、资金紧缺、活动场地受限、职能虚化、社团交流缺失等问题。俞念胜(2015)认为社团建设与发展主要存在“结构不平衡、活动质量两极分化严重、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等问题。〔2〕邓江(2014)以贵州该校社团建设为研究蓝本,认为贵州高校社团建设主要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社团文化建设深度与广度不足、社团内部自身建设存在不足”等三方面问题。针对社团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者们从各自的样本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建设路径。建军(2015)提出了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224模式”,认为“学生社团的院系二级社团管理框架体系,每个学生社团分为核心层、兴趣层两个层次,辅之以制度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持续提升运行机制”。〔3〕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对社团建设的基础性研究是非常充分的,这对于我们理解高校社团组织的功能、角色定位、运行及其困境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研究者立基于各自的工作岗位,选择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对各大高校的社团建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这些研究案例为当下高校社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料和充实的文本资料。
二、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组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育人阵地,高校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准确理解高校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准确定位高校社团,从而引导和培育学生组织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积极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关于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性教育的关系
从社团建设的基础性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者基本上都承认大学生社团的在学生管理、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大学生教育分为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那么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侯蔚、姚春雷(2014)以“校园维稳”视角对大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中的良性驱动与功能建构。朱文镇(2014)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提出“高校社团建设有助培养学生在终身教育方面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杨皓、郑芳霞(2015)认为高校专业社团能在无形之中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就业率。〔4〕研究者们注重高校社团建设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于社团建设,拓展大学生教育的渠道与平台,丰富和开拓大学生教育内容。
(二)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纵观高校社团建设的规模与数量,各大高校基本上成立了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社团组织,大学校园内的社团组织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团组织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培养业余兴趣爱好提供了常规化的平台,给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提供了社会实践基地,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组织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是目前学界,研究者们对“社团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张巧玲(2014)提出学分制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性社团通过更有吸引力、凝聚力的社团组织和活动。〔5〕郑玲(2015)提出“把实践育人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概念,为社团组织是拓宽育人渠道的有效途径。〔6〕
综上所述,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是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这是研究者们达成的共识。但是,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侧重于社团组织的素质教育功能研究,即社团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功能发挥程度研究。而对于如何发挥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较少。如何建构有效的对接机制,促进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者们涉及的就更少了,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三、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社团组织作为大学里最为丰富是组织资源,如何整合社团组织的各方面资源,通过强化社团组织建设,依托社团组织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下大学开展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途径,也是一种大趋势。对于以后的研究来说,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呢?
(一)注重高校社团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组织成员通过参与社团内部常规活动,以交流、讨论、协商、操作、展示、竞技、评比等方式,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培养了组织成员的学术水平、动手操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等;二是社团组织在学校开展的大型校级、院级活动中,以比赛、竞技、评比、展示等方式,在“社团活动展示”方面培养了组织外成员的知识拓展能力,在学术兴趣培育、激发个人爱好、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形塑功能。社团组织内在地塑造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途径,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一种无形之中、隐形之中进行。第二,感染功能。社团组织是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其较强的学生基础在活动开展中感染着周围的同龄人,在学院及学校形成一种感染力,使更多的人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在参与、交流中达到素质培育的效果。第三,创新功能。社团组织由于形式多样灵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同时也不断的创新着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途径与载体。
(二)注重高校社团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很多学生工作者往往注意不到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去研究和考察高校社团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为高校社团的功能发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或经验。
总的来说,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机制:第一,榜样机制。学院三大专业社团在团队科研水平、动手操作、活动开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经常代表学院在学校及校外大型比赛中获得大奖,为本院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第二,参与机制。组织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组织外成员在社团组织拓展中参与活动现场,这种“重参与、轻口号”的社团建设导向,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一种“参与式”方式中进行,有效性较高。第三,引导机制。高校各个学院的社团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结构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学院社团组织的建设中要采取一种“老带新”的策略,注重引导新人、培养新人,从而为社团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积累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力。
(三)注重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接机制研究
根据以上的研究,要结合各个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以及它们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结合实践情况,主要有四种对接机制可资借鉴,以促进社团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使二者有效对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渠道。一是转换机制。从学校层面,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将社团组织纳入学生教育体系,发挥其自主性、创新性功能。建立健全机制,在组织上、体制上、经费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上的功能,拓展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开拓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社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二是联合机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将课堂教育与学生会、社团组织等结合起来,形成联合培养机制,建立立体化的素质培育体系。三是建立“5+”模式。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团委+学办+学院”五位一体的学生组织培育机制,有效地整合学院各部门与社团组织和学生各方面的资源,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与提升放在一种更大的场域中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孔亮.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引领研究〔J〕.思政教育,2013,(12):16-17.
〔2〕俞念胜.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5,(01):152-153.
〔3〕杨建军.“224”模式强社团、学生获益提素质〔J〕.职业教育,2015,(04):86-92.
〔4〕杨皓,郑芳霞.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5):124-125.
〔5〕郑玲.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创新管理〔J〕.蚌埠学院学报,2015,(01):153-155.
〔6〕张巧玲.学分制背景下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定位与发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1):65—6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