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对社会心态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3-04 11:15张睿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管理

张睿

[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社会心态对社会和谐、社会管理、个人幸福等都具有现实意义。随着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凸显,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已成为影响社会管理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关注社会心态问题的同时,更加强调多方面的对社会心态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改革。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088 — 02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变,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性、时代性等特征,人民对于生命意义、价值取向、现实问题的思考通过社会心态表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存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的影响。社会中频频发生的不良事件使社会心态得到了重视。

一、社会心态对社会治理的现实性

社会心态就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心理状态,既指积极的心态,又指消极的心态。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心态,积极的抑或消极的,都是一种客观存在〔1〕。社会心态是特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现实的写照。社会心态产生的行为影响了社会治理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心态是对于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应,属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心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的管理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当前,全社会都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强调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良好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个人积极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消极的社会心态容易造成行为偏激,意志低沉,散漫慵懒的生活状态。

(二)社会心态是社会管理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我国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心态的多元化,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社会管理既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整也包括对社会事业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处在矛盾的凸显期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心态属于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发挥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功能。社会心态深入全部的社会管理工作中,不仅是社会管理的总舵手,也是加强社会工作的必要手段〔2〕。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象做出的反映,社会管理可以根据社会心态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社会事件的突发。

(三)社会心态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社会心态的形成,不同时期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不同。但是,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是一致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活动,社会心态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家庭幸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心理有利于激发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情绪昂扬的状态。消极的社会心理或者情绪就会导致个人消极怠慢,逐渐失去对社会的信任,影响个人的发展,甚至出现对社会的报复性活动。即使个人物质财富满足后,人的精神需求也需要社会心态的巨大调节作用。

二、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呈现的主要问题

转型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在我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主要是指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形态的变迁等。转型期导致社会发生了多元分化,利益分配以及取得的方式引发了许多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当前,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大多数的人在社会转型期都保持了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但是,还是显性出社会心态的负面性。

(一)浮躁功利心态显著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达国家更是费尽心思的维持其普世价值的地位,不断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传播其价值观。同时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人们由于利益分配方式不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中出现了以“炫富”为荣,“有钱就是万能”等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多由于城市规划和治理的不合理,激发部分群众的浮躁情绪。比如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群体性事件的频发。除此之外,随着城市的扩大发展,人口的增多,买房困难,看病困难、上学困难的实情更加剧了人们浮躁以及功利的心态。来自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放弃了原本对事物价值的追求和个人的喜好,不停的追求功利,造成了社会不同年龄阶段上的浮躁心理,物欲化的倾向严重,享乐主义盛行。

(二)社会诚信的缺失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城乡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改革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都在市场经济中开始追逐自身的利益。社会中各领域也出现了社会诚信的缺失问题。无代价的社会诚信缺失,使人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从社会食品安全来看,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鸭蛋事件”、“瘦肉精”等事件的爆发,让人们对社会食品缺乏信任感。商家追求高额利润,导致社会诚信缺失。从社会生活中看,周正龙华南虎事件、教授学术造假、娱乐节目造假等。社会中道德诚信的缺失,易造成诚信危机。这种只为了利益的社会心态,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缺乏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经》中,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最善的人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中华传统的美德,讲究道德为做人的根本,老子也强调了道德的巨大作用。然而,在今天的社会由于社会心理的变化,产生了道德冷漠的现象。比如,“小悦悦”事件、“彭宇案”、“捞尸体要钱”、“碰瓷”等现象。道德感的缺失,加剧了人们对于道德的不信任,不再以道德的标准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社会风气受到影响。人们建立起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破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了挑战。

三、加强社会心态推进社会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社会心态的改变可以通过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得到缓解甚至根治,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调整和心态的有效提升。

(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的培养

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凝合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精神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一是爱国情怀的培养。学习传统文化中,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情怀,加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爱国主义的心理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职业道德和官德教育的培养。管仲曰:”诚信是用人的首要条件”,吕坤曰:“诚信能使家和万事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加强诚信道德的培养有很深的影响。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5〕。对于今天官员道德提供了借鉴作用。三是培养个人心态。对于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更需要加强对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的培养,更加重视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扬“禅文化”精神,培养中庸之道。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将全社会的共同心态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树立共同对于社会认识的心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从本质和心理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进入课堂,进入活动中去。在社区以群众喜爱的活动方式进行教育,在工位岗位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去投入到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识。

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不同年龄的教育方式,更重视对于宣传形式,更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实践。

(三)注重提升精神力量,加强国民素质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财富的极大增加,满足了人民对于基本物质的需要。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社会意识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多的追求是物质过多的享受乐主义。不同社会的阶层和群体,对于精神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需要表达对于参与社会政治的需求、有些需要表达对于社会治理的需求,有些需要满足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等,根据不同的社会心态应当建立不同的社会管理,更重要的是社会通过管理和创新更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调整社会心态与当今时代相适应。

除了注重对于精神力量的培养以外,还应该加强公民的素质提升。公民素质的提升,除了对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外,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认知必不可少。破除对迷信封建思想的认知还有赖于加强学龄儿童受教育,懂得分辨是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我的心态,有利于调整自我的精神状态。

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调整有赖于社会管理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自我调整。社会心态的调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更加促进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夏学銮.当前中国的不良社会心态及治理〔J〕.金融博览,2011,(06):18-20.

〔2〕刘明伟.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创新之道〔J〕.领导科学,2011,(29):37-38.

〔3〕朱明仕.论社会心态约束下的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基于我国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11.

〔4〕唐钧.加强社会管理,调适社会心态〔J〕.中国国情国力,2013,(07):34-35.

〔5〕严国红,宁全荣.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05):79-83.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社会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探析行政法中怎样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谣言倒逼“真相”?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