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谁的青春无烦恼——一例运用沙盘游戏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
刘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为基础,在运用沙子、沙具和双手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呈现,以及由此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其游戏本质使得心理咨询室变得很有意思,有效地减少阻抗;而非言语性可以让学生借助沙盘作品来表达,方便与师生交流。借助沙盘游戏疗法技术,对青春期学生做了初步分析。
沙盘游戏疗法;个案研究;焦虑情绪;青春期
小谦(化名),女,16岁,独生女,某中学高二学生,是一名住校生。父母均不在本市居住。其母亲委托朋友联系到我,表明孩子最近情绪不稳定,打电话联系老是莫名其妙地发生争执,甚为担心,希望能得到帮助。在其母亲劝说下,小谦同意会面。
当小谦走进心理咨询室时,立刻就被四个柜子上摆满的各种各样的沙具吸引了,眼里充满好奇,不断拿起自己感兴趣的沙具。我耐心地等待,直到她的拘谨和忐忑消失。
“这里还有细沙。”我示意她看向旁边的沙箱,“你可以拿任何你喜欢的玩具摆放在这个沙箱里,创作一幅作品”我指着沙架。“真的吗?太好了!”小谦完全被各式各样的沙具吸引,一个柜子一个柜子仔细地浏览着沙具。我拿出记录本,在沙箱的另一侧坐下,观察小谦如何挑选沙具。
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小谦完成了她的作品。在此期间,我知道我只需要陪伴她,在积极关注的同时,我一直保持沉默。
小谦的作品出乎我的意料,没有出现大海,整个沙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家具、房子、贝壳、花朵,还有一座灯塔和大门。各种沙具之间都有一点空隙,因为摆放的物品不少,彼此挨得较近,所有摆件都面朝中间。当她示意结束,我让她从不同的四个方向观看,看完后,她想了一会,从沙架上拿了一只蓝色的飞机放在了沙盘的最中间的空白处。
接下来我请她向我详细介绍下她的作品,她思考了一会,显然不知道怎么开口,我耐心等待。小谦的描述非常简单随意:“我也没有想好要摆些什么,看到喜欢的就放进去了。”说到这,她顽皮地看向我,开心地说道:“去年我过生日时,我男朋友就送了我一束百合花,可是我们不久前分开了。”说到这她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对于她说的男朋友一事,我表现理解和包容,没有指责和惊讶。
“嗯,我刚才注意到你最后摆了一架飞机在中间,你当时怎么想的?”
“做好后,我觉得中间有些空,又不知道该放些什么,最后突然想放飞机。”
“这架飞机是打算起飞吗?去哪里?”
“嗯,没错,它想要离开这里,不知道去哪!”她的神情看起来颇为苦恼“老师,我觉得我摆得太混乱了,可是我不想改变它们。”
“没有问题,不想改变它们就要不移动,现在你静静地看着你的作品,用心感受一下,给自己一些时间。”小谦沉静地思考半晌,我没有打断她,只是静静地陪着她去感受作品,感受着她的感受。我相信,此时此刻的小谦开始慢慢地将作品客观地和自己的目前的生活状态经行连接和整合。
“老师,我想再做一次沙盘,好吗?”
“可以啊,随时欢迎!”我微笑地回答。我们预约了下次沙盘。
没想到的是,第二次沙盘游戏是在五天后一个下午开始的。这一次,小谦花费的时间很久,足足有40分钟,选取了很多人物。
“摆好了!”小谦得意洋洋看着我。还没等我开口问,她就开始介绍她的作品,“中间展现的是一个人成长经历,从一个婴儿到成年,在这长大的过程中要经历和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会有烦恼、迷茫。这是现在的我。”她微笑着指着绿色仙人掌前穿红衣服短发女孩,“这是长大后的我(白衣少女),她前面是工作以后的我”她看向我认真地说道。
“在成长过程中跟家长、跟长辈、跟老师、跟朋友会产生代沟,但是随着长大,代沟可以消除。”
接下来,小谦详细讲述了自己承受的学业压力,跟男朋友分开的伤心,家人不理解,以及跟老师、同学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在此过程我都安静地听着,我知道,此时此刻,小谦需要的是倾听,倾诉本身就是最好的释放。最后小谦提出自己拍照,结束了这次沙盘游戏。
根据小谦妈妈的事后反馈,小谦跟妈妈来了一次成人式的对话,这次对话交流也让她妈妈意识到小谦确实长大了。我也鼓励妈妈不要老是强调学习成绩,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慢慢放手,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多一些关注和支持。
小谦是通过她的母亲预约来咨询的,她在母亲的描述中是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第一次的沙盘游戏中,她给我的感觉是很有主见,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孩。显然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各种沙具她都很喜欢。面对成长中的压力和烦恼,她失去了面对勇气和方向,选择逃避,聪明的小谦很快意识到这点。第二次沙盘中“人生旅程”“湖泊”反映了她积极变化,还有连接的“梯子”,都表现出了双方沟通与结合的可能。但是竹排居于狭小的浅水中,看得出她还有一些焦虑。就像她所说“谁的青春无烦恼”。
[1]侯玮,马晓晶,张日昇.箱庭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2.
[2]张伟伟.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话语:一例运用沙盘游戏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