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21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文献综述
○王 菁
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相关学科和体裁,《文心雕龙》各个篇目研究分布情况和文心雕龙进入21世纪论文产量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心雕龙》的研究现状,由此看出对《文心雕龙》的文体学和创作论《指瑕》篇目关注不足。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论文成果总量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反映出《文心雕龙》的研究正处于瓶颈期,急需新的力量注入,突破瓶颈,找出新的研究出路。
刘勰 《文心雕龙》 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梁刘勰撰,在中国现存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当中,是时代很早而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名著”[1]。但是据《梁书·刘勰传》记载:“既成,未为时流所称。”《文心雕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发现其价值所在,而且涌现出一批卓越的“龙学”研究者,产生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总结性的研究综述将对“龙学”的关注点定睛在20世纪,但是在对最新的十年的关注还是不够。而侯素芳、汤建民的《国内〈文心雕龙〉研究综述:2001-2010》[2]则将“龙学”的关注视野移向新的21世纪前十年。并且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打破了以前只关注作品的内容、思想等特征的局面,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21世纪前十年《文心雕龙》的研究论文做一比较系统、侧重揭示《文心雕龙》产出模式与主题分布的计量分析,有利于“龙学”研究者全面地了解21世纪前十年的研究概况。而笔者也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来分析1979年至2014年的“龙学”研究篇目分布和主题分布,以使有志于“龙学”研究的初学者了解各个篇目的研究情况和目前所取得成就。
所有的论文数据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获得。数据具体搜集方法:在“主题”栏中输入“文心雕龙”或“刘勰”一词,并且在“并包含”栏输入相关《文心雕龙》的篇目,查阅在1979年至2014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共计有8285条。将获得的所有论文信息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建成Excel表格,内容包括《文心雕龙》的上下卷,五十篇篇名,每个篇目研究总记和这个篇目研究的主要方面成果。其中论文统计中不仅囊括了题目中有《文心雕龙》和其书中篇目的论文,而且包含了在题目中未提到刘勰、《文心雕龙》和其篇目,但是主题思想与其相关的篇目,剔除一些如《文心雕龙凤,诗情话剪纸——大连图书馆的古诗词鉴赏与剪纸活动》等包含主题词,却与《文心雕龙》本书研究无丝毫关系的篇目,后得到5321篇和《文心雕龙》本书和其中篇目的文章。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统计不同篇目所产生的论文成果来反映《文心雕龙》各个篇目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每个篇目的主题统计分析,使研究者对各个篇目的研究现状一目了然。
1979年至2014底年, 《文心雕龙》 的上下两卷, 五十篇都有人研究。 其中对 《文心雕龙》 的研究主要从比较、 辨析、 辨疑、 浅论、 浅析、 浅谈、 新探、 读解、 诠释、 校勘等方面出发。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 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产出的论文以309篇占据首要位置。 其中比较分为: 1.《文心雕龙》 及其相关篇目与 《文选》 《史通》 《文通》 《诗品》《文赋》 等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相比较; 2.与国外的 《诗学》 《诗艺》 《论风格》 《复义七型》等相关性著作和论文的比较; 3.刘勰其人与他人思想、 主张、 观点之比较, 如《刘勰和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3]、 《陆机与刘勰创作论之比较》 《刘勰与黑格尔作家论之比较》 等比较。 这里的比较涵盖了古代中国古典理论著作, 外国古典理论著作, 也包括一些理论大家在思想等方面的比较。 这些比较有助于当代文论从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 同时开始当代文论的反思和完善。 其中在辨析、 辨疑运用的是以比较为出发点,如 《〈文心雕龙〉“封禅” 与〈文选〉“符命” 之辨析》[4]、 《〈文心雕龙〉与〈文选〉诔文观辨析》[5]、 《刘勰诔文写作观念探析》[6], 这三篇论文的著者都是来自郑州大学文学院, 他们这一系列的辨析文章,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二者乐府观的异同、 刘勰和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等。 这样的辨析不仅能够了解 《文心雕龙》 和 《文选》 等相关著作的共性, 同时也可以发现各自的不同与分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推论不同著作作者的个人思想观点。 还有一些以文献调查法和思辨法出发的浅论、 浅谈、 浅析性论文, 先不论内容是否突出,但是以此命名就不符合学术规范性和严谨性的要求。 此外,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 在新时期涌现的一些新的观点, 我们可以用他来重新研读 《文心雕龙》, 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体会。 一些对 《文心雕龙》 新解的相关文章涌现出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童庆炳的 《〈文心雕龙〉 “道心神理” 说新探》[7], 该文考虑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给予的重要启示, 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解决了关于 《文心雕龙》 遗留下来的问题, 为人们进一步解读和探索 《文心雕龙》 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给予了研究者新的启示。
从《文心雕龙》对相关学科的影响出发,主要是研究《文心雕龙》与修辞学、民俗学和音乐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其中研究修辞学相关的主要包括刘勰的修辞思想、修辞观、修辞的价值和从修辞学的思想来解读刘勰思想中儒家思想的倾向。如儒家思想与《文心雕龙》修辞观,这篇论文就是从《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中必然涉及对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即修辞学方面的论述为出发点,指出刘勰的修辞观集中体现在崇尚实用,文质并重,以“质”为主,以“文”为辅。这种由现象推论本质的方法是科学的,的确可以在刘勰“崇尚实用,文质并用”的修辞观中看出刘勰的儒家思想倾向。但是就这一点出发,仅仅只能看出刘勰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成分,对刘勰思想中是否有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成分考察不够,并不能反映刘勰思想的全貌。《文心雕龙》与民俗学的关系,主要从《文心雕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出发,主要有《〈文心雕龙〉中的民间文学思想研究》《刘勰对民间文学理论的贡献》《刘勰赋学思想研究》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牟世金的《刘勰论民间文学》[8],该文指出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形成“间文学”的观念,也没有关于民间文学的专门论著,但是刘勰却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这篇论文集中考察了刘勰对民间文学的看法,主要是便于了解刘鳃对人民群众创作的认识和态度,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刘勰在当时比较“先进”的民间文学的论述的关注。从该论文发表至今,涌现出大量的关于刘勰的民间文学观念研究的成果。与民间文学相关的研究还启示一些学者对民俗学中丧葬文化与《文心雕龙》关系的考察。如《丧葬文化与〈文心雕龙〉相关篇目的解读》,这篇论文从《诔碑篇》《哀吊篇》出发,考察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检索得到《文心雕龙》的“小说”相关研究有87篇论文成果,与公文写作理论相关的也有44条之多。主要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刘勰论中国古小说探略——从“青史曲缀以街谈”说起》《小论〈文心雕龙〉中的刘勰小说观》《刘勰〈文心雕龙〉不论“小说”辨》等篇目,其中《〈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9]中指出《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尚“奇”的艺术追求、贵“虚”的艺术旨趣、“会俗”的艺术价值取向的结论。这一研究消除了人们关于《文心雕龙》并未论述小说的误区,使人们清晰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情况是尚“奇”、贵“虛”、会“俗”的价值取向。与体裁相关的还有赋体,诗歌等的发展流变等。
以上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相关学科以及体裁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心雕龙》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文心雕龙》每个篇目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现象。
《文心雕龙》各个篇目的研究分布上相当不均。研究较多的篇目如《宗经》,论文的数量可达379篇之多,同样达到三百多篇的篇目还有《神思》《风骨》《原道》,但是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篇目,如《哀吊》《铭箴》《奏启》《祝盟》等四个篇目,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的研究成果仅仅只有十几篇,而与《祝盟》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仅仅是11篇,这与研究最多的篇目《宗经》的论文成果379篇,形成巨大的反差。
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价值问题,其中《神思》《风骨》《原道》等篇研究者较多,是因为《神思》一般被认为在《文心雕龙》全书中意义重大,而且是刘勰文论体系中的重要术语。而“风骨”“隐秀”“原道”也是《文心雕龙》中含义丰富,比较值得关注的内容。而且这几个篇目对后世的相关理论如“滋味说”“才”“胆”“识”“力”说都有一定影响,以及现在的叙事性、抒情性文学影响较大,而且“创作论”对各种体裁的文学都具有一定理论价值意义,因此会有较多的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研究。但是与之相对的《祝盟》《奏启》《哀悼》《铭箴》等文体在现当代使用较少,所以对这些文体研究和关注较少。这一方面是实用价值丧失,使人们关注点转移,另一方面,这些文体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文体联系较少,因此研究人较少,成果当然也就是寥寥无几。2.学科发展,与创作论相关的写作学等学科发展完备,需要一定的理论底蕴,而《文心雕龙》作为较为重要的理论性著作,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与创作论相关的文体学发展尚不成熟,所以还没有储备那么多的研究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却没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现。对《文心雕龙》上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的几个篇目,如《原道》《宗经》《征圣》,而对“文体论”的研究中则主要集中在《明诗》《乐府》《诠赋》《诸子》等叙事性、抒情性的篇目上,对一些《杂文》《诔碑》《哀吊》也关注不够。对应用型文体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关注这些文体的演变文体和在当时呈现的特点,研究实用性文体对抒情性、叙事性文体的作用。对《文心雕龙》下卷的《文学评论》研究较为充分,对创作论的一些篇目如《指瑕》等研究不够,产生的论文成果只有21篇。与最多的379篇有较大的差距。
这一反差现象告诉我们,目前对《祝盟》等实用性文体的研究仍旧不够。尽管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指出“把《祝盟》作为文体,未免分得过为繁琐。盟辞同祝文一样,也不必成为一类。”但是范文澜先生在《〈文心雕龙〉注》[10]中指出“……彦和以祝为名,举一而包余事也”。也就是说这里的祝、盟作为实用性文体,不仅包括其本身,还有“祝之类有《祝》《祈》《祠》《告》《祷》《诅》诸名……”,研究《祝盟》等篇目,不应只停留在《文心雕龙·祝盟》辨疑、《文心雕龙·祝盟》疑义辨析举隅、《文心雕龙·祝盟》疑义辨析举隅(二) 等层面,应进一步看到其中的文体学价值,了解祝盟作为一种文体,在当时的发展和流变情况。同时根据祝盟之辞,反映当时社会的信仰情况,以及对德行的看法,同时在这里可以考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对“礼”“德”的看法。此外,纪昀在评《文心雕龙·祝盟篇》指出:“此篇独崇实而不论文是其识高于文士处。非不论文论文之本也。”认为此篇不论析文章如何写,而以崇尚实用的态度讨论为文之法是其见识高明之处。也就使说“祝盟”在写作风格以及“修辞立诚”等一些主张方面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对当代修辞学有一定意义。应该重视《祝盟篇》等文体的学术价值。
从2001年至2014年,每年关于《文心雕龙》和刘勰的论文数量分别是:369,473,561,525,370,372,449,436,325,223,262,242,201,198。在进入21世纪以来,2003年《文心雕龙》的研究取得第一小高峰,此后论文产出量呈现不规则下降的趋势。除了2003年和2007年的相对高峰之外,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如侯素芳、汤建民在《国内〈文心雕龙〉研究综述:2001——2010》[11]中指出:“《文心雕龙》及其相关研究正逐步式微……《文心雕龙》的研究正处于瓶颈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思考《文心雕龙》的研究如何突破瓶颈,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时,不妨关注一下《文心雕龙》中被人们关注不多的文体论和部分创作论的研究。同时,打破思维定式,在关注《文心雕龙》与《文选》《史通》《文通》《诗品》《文赋》等著作之间的关系时,不妨放宽眼界,考证《文心雕龙》对前代已有的经典著作中是否有因袭关系,如胡辉做了一系列的《文心雕龙·情采》引用《诗经》考论、《文心雕龙·时序》引用《诗经》成辞考论、《文心雕龙·史传》引用《诗经》考论、《文心雕龙·乐府》引用《诗经》成辞考论、《文心雕龙·诏策》引用《诗经》成辞考论、《文心雕龙·比兴》引用《诗经》成辞考论等10篇论文,这些论文从《文心雕龙》直接引用或化用《诗经》里的字句,由此指出:这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反映了作为理论家的刘勰把《诗经》看作自己的资源和研究对象,在创作时自觉、自发地运用《诗经》。
研究方法较全面,研究涉及的主题和相关学科较为宽泛。但是在研究重心上有所偏重于创作论、总论、文学评论三个方面。对文体论的研究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对了解整个魏晋时期的文体发展情况、文体的风格,以及文体的承前启后有较大的意义。《文心雕龙》研究独成一门“龙学”,研究成果一直都很丰富,但是在21世纪呈现颓势。这说明现当代文论自身在逐步完善,也说明文心雕龙的研究遭遇瓶颈,急需新的研究来突破瓶颈,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为“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注释:
[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2]侯素芳,汤建民:《国内〈文心雕龙〉研究综述:2001——2010》,浙江大学熟人学报,2012年,第1期,第53-59页。
[3]谭帆:《刘勰和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学术月刊,1985年,第04期,第67-72页。
[4]罗明月:《〈文心雕龙〉“封禅”与〈文选〉“符命”之辨析》,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第21-24页。
[5]赵俊玲:《〈文心雕龙〉与〈文选〉诔文观辨析》,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第25-29页。
[6]陈婷婷:《刘勰诔文写作观念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第20-21页。
[7]童庆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新探》,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第5-14页。
[8]牟世金:《刘勰论民间文学》,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05期,第58-65页。
[9]马骁英:《〈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2期,第108-112页。
[1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9页。
[11]侯素芳,汤建民:《国内〈文心雕龙〉研究综述:2001——2010》,浙江大学熟人学报,2012年,第1期,第53-59页。
(王菁 福建厦门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