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滨海县五汛镇第二中心小学(224533)顾伟伟
借助“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江苏盐城市滨海县五汛镇第二中心小学(224533)顾伟伟
[摘要]大问题是指触及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大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发现并分析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何谓“大问题”?它是指触及数学本质,能够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借助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制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并借助大问题导学,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关联新旧知识,调整已有知识结构,不断改造、重组,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并能够借助旧有的知识体系实现问题解决,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9+9+9+5+9=?”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经过讨论后认为,采用乘法计算更为简便。我进一步引导:“进行乘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认为,乘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找到算式中有几个9,题目中现在有4个9,因而可以转化为9×4,还剩下一个5,因而加上5,就是9×4+5,转化成这个算式后再进行计算,就能够得到答案。顺着学生的这一思维,我继续提问:“你还能找到更简便直接的方法吗?”有学生发现,可以将5当做9,这样就有了5个9,但是这个9多出了一个4,因而要减去4,由此,将这道算式转化为算式9×5-4后再进行计算。
在教师设计的大问题主导下,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乘法知识,顺利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转化,将5看做是“9-4”,并能够根据加法算式提出乘法的简便运算策略,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需要依靠已有知觉的唤醒和表象的积累,才能实现思维提升。教师要借助大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余数的概念形成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请问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可试着用学具进行操作。”我让学生说出摆学具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学生认为,要先摆出14个苹果,然后给6个人每个人发1个,还剩下8个;再给每个人发1个,还剩下2个。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2个,还剩下2个。
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建构,此时我继续设置大问题:“有16根香蕉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能分几根香蕉?还剩几根?你发现了什么?”此时不用动手操作,只需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学生就能轻松解题。
教师紧扣余数的概念本质,借助开放性的大问题设置,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建构数学模型,从而深入理解余数的概念,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考虑问题往往容易陷入肤浅的认知误区,为此,教师要借助大问题导学设计,带领学生经历论证过程,探究数学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先出示算式“(1)9÷ 3=3;(2)90÷30=3;(3)900÷300=3;(4)9000÷3000=3”,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发现,从算式(1)到算式(2),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1)到算式(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1)和算式(4),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0倍,商不变。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进行观察,学生发现,从算式(4)到算式(3),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4)到算式(2),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4)到算式(1),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00倍,商不变。由此,学生经历了规律探究论证的过程,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整个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借助大问题导学设计,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