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困境与路径①

2016-03-04 09:27:04刘晓明朱向楠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院校

刘晓明,朱向楠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困境与路径①

刘晓明,朱向楠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在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逐步转型的背景下,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得到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推动力,契合了校企合作理念。但顶层设计不完善、企业的“冷”参与、学生发展方式的落后、学校内部力量的分化造成了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困境,需要从理念、实践、方式、制度等方面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

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学徒制推行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逐渐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引入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事实上,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大中型集体企业就有招学徒工的惯例,其奠定了学徒制的雏形。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时期的到来,赋予了学徒制新的背景与内涵。现代学徒制在当前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深化,有助于加快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步伐,而多样化的举措为学徒制的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徒制推行的契机

(一)政府主导下多元推动力的形成

政府在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旨在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与强力的制度保障,改变传统学徒制无序、散乱的培养模式。“政府要素不仅是现代学徒制内涵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1]当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越发占据重要地位的新时期,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主导多方参与推进高职院校实行学徒制的运行机制,要求成立专门的管理中心,负责学徒制改革专项办学活动,并以官方形式举办多种形式的关于推进学徒制改革的培训,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共商改革大计,同时对学徒制试点给予经费支持,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构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要素多元推动的动力机制。

(二)校企合作理念下内在逻辑的契合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主要反映了两种类型的学徒制对于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与逻辑规律的不同诠释。传统学徒制强调的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更多的是局限在师徒之间或岗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以工具理性主义为指导的,以完全满足岗位工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理论体系的锻造与成长规律的把握。现代学徒制则不只是确立师徒关系这么简单的过程,而是将岗位培训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产教融合,遵循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着眼系统化培训,将学生培养的场域由课堂转移到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技能训练师的传帮带行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际上,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将理论与实践同校企合作的形式有机融为一体,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内在的契合,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提供了逻辑上的可能。

(三)传统模式革新下的科学规划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次重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新需求,进行的以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有明确的学徒计划、课程体系与有效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学徒制中徒弟完全模仿师傅的具体做法,而是寓教于行,在师傅的具体演示、指导与帮助下,逐渐由他人模仿向自我操作过渡,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技能,掌握技术要领。现代学徒制是经过科学的规划、明确学徒计划、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施的,既体现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是对现代学徒制推行效果的有效保障。

(四)完备的制度设计与职责分工

在现代学徒制的体系中,企业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直接影响学徒制实施的具体标准、形态与效果,决定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乎规范。企业作为学徒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主体,需要全程参与技术培训中,明确学徒制实施效果与企业长远利益获取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提供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师傅,提供学徒所需的各种生产原料与设施设备,并有效加强过程监管,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较为规范,且具有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通过合同的方式让师傅与徒弟建立法律关系,明确规范和要求,提供法律保障。企业管理的层次性较为显著,能够将培训分为多个不同类别,清晰的规定师傅与徒弟各自的职责,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完善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体系保障双方的行为,提升了师傅传授技能与学生习得技能的积极性。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能够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行提供强力的外部保障,尤其是完备制度体系与清晰的职责分工,成为了高职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支撑。

二、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徒制推行的困境

(一)政府宣传与行动脱节: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

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在促进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其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履职,进行顶层制度设计。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对接,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从根本上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因此,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展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从顶层上昭示了推动学徒制试点的政策导向与促进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决心,形成了政府牵头、多元参与的动力机制,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学徒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政府在顶层设计的具体细节上有所缺位,缺乏现代学徒制改革的专门办法,没有规范制度框架内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职责,尤其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对高职院校学徒制改革的有效保障。

(二)转型发展的力度不足:企业的“冷”参与

离开企业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学徒制改革变会失去重要的推动力与支撑力,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企业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生存的实体,无论是从法律、法规还是社会道德上,都并未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承担教育的角色。”[2]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学徒制改革,从长远角度有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够盘活整个人才市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就企业的个体发展来讲,无法获取直接收益,其承担着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跟着师傅上岗实习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扮演着学徒培养者的角色,又要督促学徒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带来更多的效益,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税收、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企业不愿意为学生的培训白白买单,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用于学徒培训,导致了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校企“冷热不均”现象。高职院校在缺乏企业足够参与的情况下,难以利用现有的师资对学生进行实践性与操作性的培养,难以把控当前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隔断了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上发展链条,致使现代学徒制难以符合培养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作用。

(三)转型期间的徘徊前行:学校发展方式的落后

传统的高职教育较为封闭,只体现出一般学历教育的特点,倾向于学校本位,以此确立办学体系。“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大批量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但培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符合企业需要,是否达到企业要求,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深思。”[3]高职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担任学历教育主体,也能与企业进行合作,弥补自身在教育资源及模式上欠缺。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准入与发展的方式上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学生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较大分歧,不利于校企之间进行育人模式的合作。

(四)转型发展中支援有限:学校内部力量的分化

推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学校内部力量的齐心协力与大力支持,并非完全是学校顶层单一的决策行为。在政府大力倡导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却出现分化的局面,在落实政策上行动力不足。首先,受传统办学思维模式固化的影响,大多高职院校已经形成本科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实训教学也多停留在校内模拟层面,鲜有深入的校企合作形式,面对学徒制试点与改革,高职院校在存在理念与思维固化的限制,影响学徒制的有效推动。校内教师在实践技能培训上弱于企业的师傅,这便决定了其无法代替企业师傅的位置,而现代学徒制的广泛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会触碰校内教师的利益,这种个人本位主义会在校内形成抑制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力量。学生是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在现代学徒制的体系框架内,学生需要奔赴企业参加培训,促使办学活动复杂化,这对于学制的安排、条件的保障、心理疏导等工作提出了挑战,如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影响学徒制育人模式的阻碍因素。

三、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徒制制约的因素

(一)“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制约

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在追求成绩优异的同时,希望以此能够走上仕途,而招生准入规则也青睐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反映在就业领域表现为对于体制内工作的执着与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成绩较低,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接受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足,在就业选择上也不倾向于留在培训企业,产生十分浮躁的心理状态,导致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而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落实也是极为不利的,是值得各方主体注意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孱弱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许多规律性与方式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在发展路径上无法真正的与企业、产业进行对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没有与产业结构、职业标准相契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部分高职院校也没有找准定位,导致人才输出能力不足,这在根本上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孱弱。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依赖于高职院校采取强力而有效的举措,做好观念的统一工作,成立服务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碍于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足,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无法与企业做好对接工作,同时面对自身复杂的师资队伍状况,难以寻找提升其实践教学经验的途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的要求,形成了高职院校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只有先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出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有价值的人才,才能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赢得企业的信任,同时也保证了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三)与企业利益契合点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遭遇到了企业“冷”参与的困境,突出了校企合作常态性的问题,而这与企业利益契合点的缺失有直接关系。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在市场中追求利益与价值,这也是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强烈动因。“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主要有三方面的利益回报:一是人力资源回报,二是经济回报,三是企业形象提升。”[4]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期望能够选择性的招入联合培养的人才,拓宽人才准入渠道,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并能够充分享受政府给予的相关政策支持,获取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优惠,同时希望通过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但是,我国目前在政策保障与人才支撑上都没有达到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期望,导致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不高。

(四)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缺失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是对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素养,满足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与快速发展的需求,但现代学徒制不只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方面,既需要政府充分履责,依赖于企业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职院校自身做出积极的调整与应对,包括理念、组织、制度等方面,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而这在我国几乎是空白的,极易造成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有效性与规范性不足,产生纠纷时难以得到法理上的支持。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内,高职院校需要直接从企业职工中招生,需要进一步规范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需要校企共建学徒制育人方案,同时明确学徒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规定,这在相关制度设计上均处于缺失状态,严重影响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

四、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徒制推行的路径

(一)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实际价值

现代学徒制沿用了传统学徒制的方式,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成,将高职院校的要素与企业的要素有机融合,体现出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整合、联合招生,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契合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理念,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大有裨益,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与快速突破。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对于宏观层面上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微观层面上的师傅、学徒都有积极影响,其更好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既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品牌效益,同时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人力资源,同时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现代学徒制关乎每个主体的切身利益,无论是政府,还是高职院校、企业,以及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从根本上注重现代学徒制,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实际价值,正确认识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践行我国高职教育中“知行合一”的理念,避免现代学徒制流于育人模式改革的形式。

(二)开展引导型学徒制试点

各利益主体在理念上明确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大规模的推行现代学徒制先要在实践上开展引导型学徒制试点,探寻适宜我国本土环境的学徒制模式。基于不同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样态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欧洲国家的学徒制主要划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需求引导型学徒制的特点在于企业在学徒制中承担的责任较大,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培训达到育人效果,学校的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形成了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轨道的结构体系,企业基于高需求状态参与的积极更高;供给引导型学徒制的特点在于企业在学徒制的责任相对较低,企业进行培训的频次有限,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程度较高,企业的需求与积极性不高,呈现出校企合作共育的状态。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受困于自身治理能力不足,以及外部政府履责不利、制度缺失等因素,通过自身努力让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中占据责任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具有一定校企合作基础的学校进行试点,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参与力度,积极发挥企业培训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成功的运行模式进行大力推广,形成以点覆面的现代学徒制推行方案。

(三)打造以学徒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

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运行主要依靠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体现了传统企业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指明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事关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改革的成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其没有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义务,除了自身的意识与观念之外,更多的需要外部政策与制度的引导与保障,而对于以人才培养为安身立命根本的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面对现代学徒制推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打造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切不可照搬照抄国外育人模式,应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立足自身的优势,以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为突破口,积极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扭转企业的“冷”态度,注重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职院校应放下姿态,形成内部高度统一的行动意志力,从观念上到行动上深刻理解与践行现代学徒制,了解当前区域的、与专业相关的产业、企业的发展状态与趋势,积极与企业联系,立足企业的具体需求,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符合职业标准、岗位需求,以及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构建其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不仅让企业从中受益,也提高了自身的办学实力,增强人才培养的治理,达到良好的经营效果,完成了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

(四)构建保障现代学徒制推行的机制体制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不只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行为,其更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构建其具有法制性与时效性的保障制度。首先,国家要在立法层面予以保障,出台关于校企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中涉及的程序、方式、权责等问题的法律法规,用法治的手段解决可能出现的纠纷,增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同时也要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师傅与学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保障育人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现代学徒制推行的相关制度,尤其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减免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徒制培养的人才能够留在企业就业,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的利益,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设定现代学徒制的目标,设置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由于步子迈得过大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努力向企业提供师资、设备及相关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等服务,逐步加强与企业的各种合作,逐步赢得企业的信任,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化与常规化。最后,校内专兼职教师需要做出努力,打破现有教师编制与用工制度的束缚,积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并配合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对学徒的培训。学校要出台相关举措,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校内兼职教师向企业流动,使其成为现代学徒制下的预备师傅,减轻高职院校的办学压力。

[1]王琳.论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3):6-9.

[2]郑丹.浅析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0-62.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4]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5-51.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Difficulties i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lemented Path

LIU Xiaoming,ZHU Xiangnan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Jiangsu 225127)

Under state suppor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cro background,urgently carry out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we have been under the pluralistic impetus to government-led,fit the concep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owever,the top-level design is imperfect,“cold”participating companies,backwardness,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school forces students to develop ways of causing troub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you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idea,from practice,from the way,from system to explore the path.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vocational colleges;apprenticeship implement

G718.5

A

1674-5485(2016)08-0111-05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一般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研究与实践”(2015JSJG445)。

刘晓明(1970-),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朱向楠(1970-),女,河南新乡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