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退缩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2016-03-04 06:06:25左恩玲张向葵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气质

左恩玲 张向葵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3.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儿童社会退缩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左恩玲1,2张向葵1,3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3.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社会退缩是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绝大多数学者赞同采用行为描述取向来界定儿童社会退缩,并支持Asendorpf(1990)的害羞型退缩、弱社会退缩和同伴回避型退缩的三类型划分方法。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内部因素包括生理基础、气质特征和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应采取改变不良认知、消除负性情绪、提升社会技能、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师生及同伴关系等对策,减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关键词]社会退缩;独处;气质;社会认知;教养方式

儿童社会退缩作为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不仅对个体在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延伸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早期。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技巧、学习困难、同伴交往困难、自尊水平较低,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长期的纵向研究还表明,社会退缩儿童成年后更容易遭遇情感的挫折,在社会交往中经常表现出低自尊、自卑等心理问题,在人生的重要事件如就业、恋爱、结婚、生子上延迟或落后。[2]因此,儿童社会退缩逐渐成为近30年中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课题。本文希冀通过分析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类型及其表现,找寻儿童社会退缩形成的内外影响因素,以便提出教育和干预退缩儿童的有效对策及科学路径。

一、儿童社会退缩的内涵

1.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

学界关于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行为描述和社会测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种定义取向均被采用,导致这一时期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比较混乱。从行为描述的角度,研究者们把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频次作为界定该行为的关键指标。例如,儿童社会退缩的首位提出者奥康纳(O,Connor,1972)认为该行为是同伴交往频次较低的行为。[3]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鲁宾(Rubin,1982)把儿童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出的非社会性游戏(如独自玩耍、不经常与同伴交往)界定为社会退缩。[4]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研究者们把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会地位作为界定该行为的重要标准。例如,古德曼(Gottman,et al,1975)认为社会退缩是低水平的同伴接纳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绝,社会退缩与社会孤立同义。[5]古德曼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低水平的同伴接纳还是高水平的同伴拒绝都是指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不受欢迎,经常被负性提名。所以,他把社会退缩儿童看作是社会测量中的被拒绝儿。然而,道奇(Dodge,1984)却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被拒绝儿童往往是攻击性较强的儿童,而社会测量中极少被提名(包括正性或负性)的、被忽视儿童的特征才是退缩的。[6]因此,他把社会退缩儿童等同于社会测量中的被忽视儿童。

随着对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界定该概念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社会退缩是一个描述持续孤独行为的术语,而社会测量视角下的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体现的是社会地位状况。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并采用行为描述的方法来界定儿童的社会退缩。鲁宾和阿森道夫(Rubin&Asendorp,1993)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鲁宾(Rubin,1982)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将儿童社会退缩定义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与他人交往、游戏,独自一个人打发时间的行为。[7]这个定义用“社会退缩”取代了“非社会性游戏”,并将行为产生的情境从游戏环境扩大到整个社会情境。至此,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基本确定。

2.儿童社会退缩的类型及其表现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Asendorpf(1990)关于儿童社会退缩的三类型划分法。Asendorpf根据一项追踪研究的数据资料提出儿童在社会参与时存在“趋近”和“回避”两种相反的动机趋向,这两种动机趋向的不同组合应用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时得出了社会退缩的三种类型:害羞型退缩(Shyness)、弱社会退缩(Unsociability)和同伴回避型退缩(Peer Avoidance)。[8]

害羞型退缩(又称沉默寡言、焦虑退缩或矛盾退缩),是指儿童在面对新异的社会情境和意识到的社会评价时所表现出的拘谨和焦虑,通常表现为无所事事或旁观行为,体现的是“趋近—回避”动机冲突;弱社会退缩(又称安静退缩或主动退缩),是指儿童对物体比对人更感兴趣,在社交情境中经常表现为单独的探索活动或建构游戏(如搭积木、拼图或阅读等),反映了儿童低趋近—低回避动机水平;同伴回避型退缩(又称活跃退缩或被动退缩),是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之外频繁的喧闹、重复、多动及夸张的戏剧性表演等,这类儿童的社交趋近动机较高而回避动机较低,但往往由于不成熟、冲动的言谈举止或较差的社交技能被其他同伴拒绝,不得已而退缩。[8-9]

二、儿童社会退缩的成因

1.内部因素

(1) 生理基础。首先,与父母分离时容易哭泣的婴儿右脑额叶(EEG)呈现不对称的特征,这些婴儿在面对新异刺激和环境时容易产生害怕和消极情绪;婴儿期右脑额叶(EEG)不对称的儿童在童年期更容易出现抑制行为和气质性恐惧(Temperamental Fearfulness);婴儿期出现抑制行为而童年期未出现抑制行为的儿童则没有表现出右脑额叶(EEG)不对称的特征。[10]因此,儿童在婴儿期表现出的右脑额叶(EEG)不对称的特征及消极的反应模式能中等程度地预测儿童在儿童期的抑制行为。[11]其次,抑制型儿童比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更高、更稳定的心率水平,这种相关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如5.5岁时的相关度要高于21个月时的相关度。而且具有更高、更稳定心率的抑制型儿童比具有较低、变化较大心率的抑制型儿童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12]最后,社会退缩儿童具有迷走神经节律活动水平较低的特点。低迷走神经节律表现为稳定的高心率、容易紧张而且不易控制。[13]由此可见,社会退缩行为与右脑额叶(EEG)、心率及迷走神经节律等生理指标关系密切。

(2) 气质特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根(Kagan)开辟了气质研究的新取向,他采用“抑制性—非抑制性”来描述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物体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征,把气质类型划分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两种。“抑制性”气质类型的儿童在遇到陌生情境、陌生人或陌生物体时,一直非常安静,盯着陌生人或陌生物体但几乎不去主动接近,躲到母亲身边;而“非抑制性”气质类型的儿童在相似情况下则没有任何害羞拘谨的表现,继续从事自己的活动,愿意主动接近陌生人或陌生物体。

儿童的抑制性气质是其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也对儿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4]凯根(Kagan)等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在实验中表现较多“被动性”(现在称为“对陌生情境的行为抑制性”)的儿童在日后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受支配性、回避、服从、胆小、害羞和退缩行为。[12]我国学者侯静通过对儿童的高抑制气质和低抑制气质的极端组分析发现:抑制的儿童在与一个最初不熟悉的同伴自由游戏中不能表现出正常的从单独行为转换到社会行为;他们比非抑制的儿童从抑制行为或单独被动活动转换为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从社会行为退回到抑制行为。[12]而且,抑制的儿童在行为状态的保持上表现出一种不同的发展转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用更长的时间进行单独—被动活动,而非抑制的儿童表现出更长时间的社会交往。

(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表情、性格、行为原因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社会退缩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社会认知不同,具体体现在社会信息加工存在障碍和偏差、消极的社会自我知觉、社交策略匮乏、观点采择能力较差和社会交往归因不当等方面。

首先,7—9岁儿童的主动退缩是与社会性焦虑、消极的社会自我知觉相关。[15]其次,极端抑制的儿童在模拟的社会问题解决情境中很少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更愿意请求成人的帮助。[8]再次,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即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二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理的能力。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的习得是儿童社会化进程顺利的重要标志。Piaget(1926)认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社会思维是高度自我中心的。他们认为他人是以同他们一样的方式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的。而且,这种社会思维自我中心的特点直到7岁才能有所改观。按照这一逻辑笔者分析,社会退缩儿童可能由于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思维高度自我中心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他人的观点、性格、情绪和行为,在社交中具有更多的不适宜行为,因此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从而在社交中选择退缩和回避行为。最后,社会退缩儿童存在对社交挫折归因不当的问题。如,社会退缩儿童倾向把社交中的成功归结为外在的或者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好、社交任务简单、交往对象能力强、心情差等;而把社交中的失败归结为内在的或者稳定的因素,如自己能力较差、努力程度不够等。主动退缩和焦虑退缩儿童,在学前期及学龄初期都表现为对同伴行为敌意归因低于其他儿童,而被动退缩儿童在儿童期对同伴行为的敌意归因偏多。[16]

2.外部因素

(1) 家庭因素。第一,父母教养方式。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高控制策略、过度保护、缺乏鼓励、干涉、拒绝、惩罚、缺乏情感温暖与理解等因素与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密切相关。首先,如果父母采用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养育方式,儿童发生抑郁、社交退缩等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如果缺乏正确的关爱,而父母又习惯于过分关注甚至干涉子女,则儿童更易表现为退缩、回避、交往不良等行为倾向。[17]其次,路径分析研究发现:高控制策略对2—4岁儿童的矛盾型退缩行为有直接影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高控制策略限制了儿童的探索和独立行为,从而影响了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也剥夺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最后,社会退缩高分组的孩子受到父母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显著少于退缩低分组;而受到父母拒绝、严厉惩罚等教养方式则明显多于退缩低分组。[18]第二,亲子关系。依恋概念的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认为个体在早期对母亲或父亲的依恋中形成的自我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到其他各种关系(伴侣、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并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指导作用。[19]一般来说,研究者们把儿童的亲子依恋划分为A(焦虑/回避型)、B(安全型)和C(焦虑/矛盾型)三种类型,A型和C型又统称为不安全型。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与C型(焦虑/矛盾)依恋密切相关。C型依恋的儿童不能建立起安全的自我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将社会归为不可预知的、不愉快的和不负责任的,因而不喜欢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20]而且,C型依恋的婴儿在同伴互动时社会技能较差,教师对他们在社交行为中的评价是依赖、无助、紧张、害怕,C型依恋与退缩行为有关且能对退缩行为进行预测。[21]

(2) 学校教育因素。第一,师生互动。在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师生互动的研究非常薄弱,只是在近10年才有一些研究和进展。教师与退缩儿童的互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师生互动质量较差和教师对退缩儿童的关注度较低。一方面,教师与退缩儿童的互动也遵循人际互动的相互作用原则,即积极的互动会引起积极的回应,反之则会导致消极的互动。另一方面,退缩儿童经常被教师忽视,这些儿童的退缩行为是被老师认可和接受的,因为含蓄而安静的退缩行为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如,Rimm-Kaufman,et al.,2002)[22];也有可能是教师在与退缩儿童的多次互动中体会到习得性无力感,也逐渐降低对退缩儿童的关注。第二,同伴关系。目前,学界默认把同伴关系作为退缩行为的原因即影响因素来阐述。如Rubin等认为儿童的退缩行为受儿童的气质因素、社会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退缩行为不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的原因而是结果。[23]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同伴关系和退缩行为之间互为因果,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退缩行为;反之,退缩行为也会加剧不良的同伴关系。

(3) 社会文化因素。西方文化提倡独立、自我、主动和个性,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和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行为自由,非抑制性较强。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把随和、顺从、安静和谦恭看作为人处世之道,不主张特别张扬和个性的非抑制性行为,认为内敛、稳重等抑制性行为是个体素质和涵养的体现。因此,在西方,如果儿童出现了退缩行为,父母会很担心,立即寻求有效方式来减少孩子的这种行为。而在东方,父母大多把儿童的退缩行为看作孩子害羞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如凯根等(Kagan,et al.1962)通过对华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华裔美国儿童比白人儿童更压抑、害羞、恐惧,当他们遇到陌生人或短暂离开母亲时哭得更厉害。

三、儿童社会退缩的教育对策与干预路径

1.改变不良认知

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涉及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观点采择能力和归因模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提高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在同一个角色游戏中,让儿童通过互换角色,使其了解到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人的思想和认识是不同的,从而使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归因对人的成就动机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有利于儿童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当孩子成功时,引导其归因为能力高,能够体验到更多的自豪感和自尊感,从而增强儿童对成功的愿望和期待,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当孩子失败时,引导其归因为缺乏努力,体验内疚感,从而产生相对高的成功愿望和期待,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消除负性情绪

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儿童,往往伴随着情绪困扰,如害羞、焦虑、恐惧、紧张、烦躁及抑郁等,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社会退缩儿童大多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容易陷入紧张和压力之中不能有效应对。因此,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矫正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帮助儿童消除退缩行为中的负性情绪。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逐步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条件的治疗技术。[24]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找出使社会退缩儿童感到恐怖或焦虑的社交情境,并将这些情境按照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第二步,放松训练。每天1~2次,每次约30 min,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宜,共需6~10次。第三步,系统脱敏训练。让焦虑退缩儿童逐渐暴露在恐怖或焦虑等级程度由弱到强的一系列社交情境中,逐渐训练其心理承受力和行为适应力。在每一社交情境中,如果儿童仍然表现出恐惧紧张情绪,可以重复该步骤多次,直至儿童不再惧怕为止;如果儿童不再对该社交情境担忧恐惧,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3.提升社会技能

对社会退缩儿童行为层面的矫正可以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来实现。社会技能训练是一种改变或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方法,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实现:角色扮演法。让缺乏社会技能的儿童在一种特定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改变态度和行为。行为塑造法。当退缩儿童表现出我们满意的社会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地予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以强化儿童正确积极的社会行为。榜样引导法。鼓励退缩儿童观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种社会行为。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仿效他人的某些言语和行为,从而学到一些社会化的行为,以达到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的目的。

4.采用理解、温暖的教养方式,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首先,父母要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应该赋予社会退缩儿童一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给予他们合理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充分挖掘退缩儿童个性中的积极成分,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其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兴趣与自信。其次,父母要充分尊重退缩儿童。尊重人格,尊重需要,尊重兴趣和爱好,尊重并鼓励退缩儿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退缩儿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允许退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处理问题,多让退缩儿童参与家庭计划的制定,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最后,让退缩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爱要说出来”,利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让退缩儿童通过言语的方式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疼爱;“爱要做出来”,给予退缩儿童身体接触,如拥抱、点头、抚摸及微笑等。

5.培养良好的师生及同伴关系

一方面,教师应以身作则,主动与退缩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给予退缩儿童积极的评价,尽可能抓住这些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赞扬和奖励。重视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当教师运用“我完全相信你……”“我认为你有能力做……”“你可以更棒的!”等言语交流时,当教师运用微笑、拥抱、赞许、爱抚等非言语沟通时,退缩儿童都会感到关怀、温暖、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退缩儿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第一,培养退缩儿童真诚的品质。因为真诚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前提基础,没有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友谊高塔定会崩塌。第二,让退缩儿童学会包容和赞美。包容和赞美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有效方法。对待同伴的缺点,应学会包容,用同伴能够接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建议。学会在同伴身上找闪光点,并真诚地赞美。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诚恳实在、适时适境地赞美同伴能够帮助退缩儿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LADD G W.Peer rejection,aggressive or withdrawn behavior,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from ages 5 to 12:an examination of four predictive models[J].Child Development,2006,77(4):822-846.

[2] CASOU A,ELDER G H,BEM D J..Moving away from the world.Life-course patterns of shy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824-831.

[3] O CONNOR R D.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modeling,shaping,and combined procedures for modification of social withdrawal[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2(79):327-334.

[4] RUBIN K H.Non-social play in preschoolers:Necessary evil[J].Child Development,1982(53):651-657.

[5] GOTTMAN J M,GONSO J,RASMUSSEN B.Social competence,social interaction,and friendship in children[J].Children Development,1975(46):709-718.

[6] DODGE K A,SCHLUNDT D G,SCHOCKEN I,et al.Social competence and children,s social status:The role of peer group entry strategie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84(29):309-336.

[7] RUBIN K H,ASENDORPF J B.Social withdrawal,inhibition,and shyness in childhood: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M].Hillsdale.NJ.Erlbaum,1993:3-17.

[8] ASENDORPF J B.Beyond social withdrawal:shyness,unsociability,and peer avoidance[J].Human Development,1990(33):250-259.

[9] COPLAN R J,RUBIN K H,FOX N A,et al.Being alone,playing alone,and acting alone:Distinguishing among reticence and passive and active solitude in young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29-137.

[10] FOX N BELL M,JONES 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cerebral asymmetry[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1992(8):161.

[11] FOX N A,HENDERSON H A,RUBIN K H,et al.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exuberance:Psych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fluences across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life[J].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21.

[12] 侯静.儿童2—7岁间的行为抑制性及其与家庭教育、学校适应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2-20.

[13] RUBIN K H,COPLAN R J.Paying attention to and not neglecting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al isolation[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4,50(4):506-534.

[14] ASENDORPF J.Development of inhibited children s coping with unfamiliar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62):1460-1474.

[15] RUBIN K H,MILLS R S L.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isolation in childhood[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8(56):916-924.

[16] HARRIST A W,ZAIA A F,BATES Z J,et al.Subtype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early childhood:Sociometric status and social-cognitive differences across four years[J].Child Development,1997(68):278-294.

[17] 钟惊雷.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4):113-116.

[18] 蔡太生,胡宓.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92-293.

[19]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2.

[20] 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27-32.

[21] 郑淑杰.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亚类型及其行为适应[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7.

[22] RIMM-KAUFMAN SE,EARLY D,COX M,et al.Early behavioral attributes and teachers’ sensitivity as predictors of competent behavior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room[J].J.Appl.Dev.Psychology,2002(23):451-70.

[23] RUBIN KH,LEMARE,LUCY J,et al.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athways to Peer Rejection.In:Asher SR,Coie JD.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17-249.

[24] 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2.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30号);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项目(JY12024);2015年长春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长师大社科合字[2015001])。

[作者简介]左恩玲(1981-),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张向葵(1958-),女,黑龙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77-05

教育心理[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21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气质
让鹰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2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西海岸新气质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48:22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48:37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求知导刊(2016年3期)2016-04-21 12:45:21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医科学生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差异的非主观因素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6期)2015-09-11 13:31:14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