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永 红
(湖南省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常宁 421500)
以梅岭中学为例探究学校的空间文化建设
唐 永 红
(湖南省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常宁 421500)
[摘要]学校空间文化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沉淀,它以真实的学校空间体现着想象的学校空间,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的空间文化建设为例,从学校空间文化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方面探究了我国学校的空间文化建设问题。加强我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应重视学校的空间性,改变空间的封闭性,形成规划的整体性,增加空间的多样性。
[关键词]学校空间;空间文化;文化建设
学校空间是学校教育活动发生的物质基础,其本身又处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其构建的过程与自身的结构都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性。学校空间文化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生活积淀,它以真实的学校空间体现着想象的学校空间,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现以笔者在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的考察分析为例,粗略谈谈我国学校的空间文化建设问题。
一、学校空间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1.学校空间文化的概念
空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两句话将其说清楚。对于空间的认知人们长久以来都停留在对空间物质属性的理解上,认为空间是指对两个事物位置差异的度量,将空间视为一种物质构成的环境和固定的背景。而事实上,作为自然的空间虽然是一种纯粹的物质空间,但它从未孤立地存在。对于人来说,我们既生活在时间里,又生活在空间里。空间与我们本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但人类对这种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两元认知实际上是长期处在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认知状态中。直至20世纪70年代,福柯、列斐伏尔、詹姆逊、吉登斯等一批社会学者就空间在社会结构中的意义进行了持续的批判性反思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为标志,关于空间本体意义的认知才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空间,即空间的三层次论。他认为,空间不仅具有物质的第一空间和精神的第二空间,还存在联结物质与精神的实践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为解读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提供了一种更开放的可能性。至此,空间不再只是一个纯粹的客观形态,而是通过社会实践联结的社会关系与秩序的构建,使空间成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命题,空间文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这种对空间文化的解读也随之应用于教育领域,以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为标志,教育领域对空间文化的研究就此起步。[1]
基于以上认知,本文探讨的空间文化就是指在时间的维度上以物质为载体而生成的意识形态,它体现为人们创造的物质形态、价值观念、实践形式等。而学校空间文化就是指以学校物质空间为载体的以教育活动发生为目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意识形态,它体现为学校的物质形态、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它是人们对学校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表征化与符号化,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期盼。
2.学校空间文化的类型
对于学校空间文化的类型划分,目前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总览各种研究,大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学校空间文化从性质上划分主要由显性的空间文化、隐性的空间文化和相对的空间文化三部分构成。显性的空间文化表现为学校的物质形态,隐形的空间文化表现为学校的意识形态,相对的空间文化表现为两者的互动生成。
学校空间文化从功能上划分主要由学习空间文化与生活空间文化两部分组成。学习空间文化主要由系列的普通教室与专业教室组成的内部空间文化与主要由运动场地构成的外部空间文化两部分组成。生活空间主要由食、宿、厕组成的内部空间文化与由行、栖组成的外部空间文化两部分组成。
学校空间文化从对象上划分主要由教师空间文化与学生空间文化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人群在学校空间文化功能使用上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性。教师空间文化表现为教师活动场所、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教育行为,学生空间文化表现为学生活动场所、学生学习理念、学生学习行为。
二、梅岭中学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分析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88年的初级中学,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2.5万m2。目前有37个教学班,近1 900名学生,135个专职教师。虽然学校创办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学校始终遵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理念,将其办学理念深深融入学校空间文化的建设中,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1.分布合理,学校空间文化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气息
梅岭中学整个校园空间由教学区、休息区、运动区、生活区四个部分组成,成“于”字形排列。教学区与休息区在“于”字的一横处,两者之间以回廊相连,颇有曲径通幽之韵,深得一静。运动区与生活区在“于”字一竖的尽头,中以夹树大道相通,行到尽处,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深得一动。花园于“于”字头两横之间,入园之圆形拱门在回廊的中央,以回廊掩园得其幽,以拱门半开成其意,深得借景生境之妙。“于”字顶上则是竹园,竹园较为开阔,但以竹生趣。“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竹园两端入园外侧处都设有一石,一石书梅岭传说,一石叠险峰之状。经“于”字头行至“于”字尾,左侧为体育馆,右侧为运动场,顶端为食堂,中间以大道相迎,地势开阔,孕育勃勃生机。
江南园林规模一般不大,但因以势布局、叠山理水、借景得境、曲径通幽而别生洞天。地处淮左名都,梅岭中学学校空间建设上充分挖掘了江南园林的特点,以移步换景之法,得处处育人之道。[2]学校各建筑间皆以回廊相连,至休息区的花园与竹园则以曲径相通,路因景变,景因路生。整个学校空间既化江南园林文化于其里,因幽生静,以静得思;又育蓬勃朝气于其间,因阔生动,以动得生。学校空间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占地容积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合理规划,各种建筑错落有致,独立而又灵活,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分布合理,为师生构建了具有诗意的教学、生活、休息、交往环境。
2.以人为本,学校空间文化呈现积极变革的面貌
空间是以“人”为主旨的,学校空间建设中要有“人”,这是梅岭中学学校空间文化建设中呈现出来的积极变化。
学校各建筑物、景点、连廊等物质空间力求匠心独具,以求承载学校“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思想。在室外空间文化建设上,一进校门,侧对的行政楼上非常醒目地刻着“化雨楼”三个鎏金大字,其名得自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蕴教育乃春风化雨之事,切不可焦躁冒进。走进大楼就是一“问泉”的屏障,其名得自朱熹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蕴师生切不可自骄自满,当时时学习、日日进取。经回廊相连的休息区有一花园,花园得名“悟墨”,入园两旁柱上悬有楹联:“积学修身梅花作伴,应怀感道竹节如师。”意在勉励师生既要博学广识,更应反省修身。除此之外,实验楼乃名“错石堂”,意含“他山之石,可以错玉”;教学楼得名“未识楼”,意含“一朝成名天下知”,行政楼楼梯走廊两旁悬挂学生的人生格言,教学楼悬挂着梅岭中学优秀教师的照片与事迹,各班门口都有本班的班级文化小宣传窗口,回廊展示扬州历代名人事迹,如此等等。
在室内空间文化建设上,梅岭中学有着积极的探索,并体现了一定的独创性。梅岭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展示墙,每一个师生活动场所(包括厕所)室内墙上都有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活动宣传窗。学校利用学校行政楼一楼一侧的一个开放空间建立了梅岭中学杰出学生陈列馆,收集了梅岭中学历年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毕业生的事迹与照片。更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学校教师博物馆,收集了历年来学校教师的资料。最为难得的是学校在教学空间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学校建立了三个“得堂”。整个“得堂”在空间上分为两大区,前半部分为学习交流区,这个区取消了教师常用的三尺讲台,学生的桌椅是活动可变的,随时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调整组形;后半部分是休息区,中以软帘隔开,教师既可在其中办公,也可与学生谈话,学生在情绪需要调整时也可得到一个隐秘的空间。“得堂”的建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物质空间如何成为“人”的空间进行了积极探索。
空间不只是一个物质的形态,空间本身是具有价值取向的。学校空间文化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教与学的关系,怎样认知教育是每所学校在空间里表达的核心内容。在梅岭中学,学校正朝着“学校是学生的学校,空间是学生的空间”的方向努力。虽然这种变化还不足以改变学校空间文化的本质,但这种积极变化的本身已预示着教育未来变革的趋势。
三、加强我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的思考
1.重视学校的空间性
人具有空间性,人存在在空间中本身也是一种空间的存在。存在的空间因为人的空间存在而生成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基础就是人类生产的社会关系。因此,从实践与生成的维度及空间建构的过程来看,任何空间建设的实质是人类将自身生产的社会关系铭刻于空间的过程,其体现的是人类的社会性,学校空间建设也不例外。
从目前来看,我们现有的学校空间建设总体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教与师为中心、以控制与等级为隐喻的空间文化特征。对此,法国社会学者福柯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以耶稣会大学为例,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说:“这种系列空间的组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技术变动之一。它使得传统体制(每个学生受到几分钟教师的指导,而其他程度不一的学生无事可做、无人照顾)能够被取代。它通过逐个定位使得有可能实现对每个人的监督并能使全体人员同时工作。它组织了一种新的学徒时间体制,它使教育空间既像一个学习机器,又是一个监督、筛选和奖励机器。”[3]在当前我们学校空间文化上,我们可显而易见发现福柯所描述的学校空间形态。学校空间主要是由普通教室与专业教室组成的室内空间与主要由运动场地构成的室外空间两部分组成的学习空间和由食、宿、厕组成的室内空间与由行、栖组成的室外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生活空间组成。这些系列化的空间都呈现封闭的特性,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格,消除混乱、产生秩序、训练顺从、规范等级。
这种以教与师为中心、以控制与等级为隐喻的空间文化与现代工业社会是相一致的。但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已由标准与精准转向个性与创造,社会也将由等级与精英社会转向扁平与草根社会,教育也必然面临挑战。这种挑战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教与学关系的变化,教育必将由“教学”时代进入“学教”时代。随着“学教”时代的到来,学校空间也必将由以教与师为中心、以控制与等级为隐喻的空间文化转向以学与生为中心、以开放与平等为隐喻的空间文化。虽然现在学校变革有很多有价值的探究,例如目前火热的课程变革,但学校最基础的存在就是空间,学校的社会性是建立在学校的空间性之上的。因此,离开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是不存在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学校空间变革是学校一切变革的物质基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空间文化建设理念是学校一切变革之始。
2.改变空间的封闭性
英国社会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就现代学校的封闭性有深入的阐述,他在《社会结构》中说:“学校是在一个封闭的边界内运作的,学校的物理边界非常明确地与校外面的日常活动截然分开。”“孩子在学校度过的这段时间,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被严格地封锁起来,避免受到外面那些有可能打扰孩子学校生活的接触的影响。至少一般来说,这种考虑也是划分不同课节做法的原因之一。学校在内部也分割成不同的部分。”[4]这两段话,前者说明了学校对外部空间的封闭性,后者说明了学校内部空间的封闭性。
这种以封闭为表征隐喻控制与等级的学校空间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必然会改变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学校对知识的垄断,模糊了师生的界限,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学校教育将走向一个学习中心的时代。这都促使教育由从封闭走向开放、权威走向平等。学校外部空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必将面向社会,学校的“围墙”将在冲击中消亡。学校内部空间将由模糊独立的、封闭的静态空间,转变成流动的、开放的动态空间,进而在流动与开放中消除权威与等级,形成个性与平等的空间文化。
3.形成规划的整体性
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应在基于学校地形地貌因素的基础上,统筹学校当前与未来的发展需求,处理好动静态空间和不同类型教育功能空间两组关系,按照规律,整体规划,合理分区,做到校园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一、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的统一、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以形成互为共生、独立协调的校园整体空间格局。
串联校园空间的交通脉络是形成校园空间整体性的重要条件。应按照“距离适宜、人车分流”的原则,根据学校空间布局,既避免对校园中心区教学、生活的干扰,又兼顾校园的广场、建筑、连廊、绿地的观赏视线,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合理设置路线。[5]
整个学校空间建设要以路为线,以各建筑物为点,形成整体,创造优美宜人、生机蓬勃的校园空间,营建促进师生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具有诗意的教学、生活、休息、交往环境。
4.增加空间的多样性
一是形成学校外部空间的多样性。应根据师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与活动需求建设学校的运动游戏空间、休憩闲暇空间、交流分享空间等,形成形式有区别、功能有差异的多样性空间结构。同时对同一空间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频率增加其容纳性,形成单一空间的多样性。利用多样性的学校外部空间营建促进师生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校园空间文化,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实现教育的自然延伸。
二是形成学校内部空间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应根据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增加学校新型功能内部空间,来实现内部空间的多样化。如为提高教师工作的舒适性增加咖啡室,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设心理治疗室等。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已存在的学校内部空间功能来实现学校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如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赋予走廊、食堂、厕所等非教学空间以学习功能等。又如改变教室空间单一的插秧式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增加U行、圆形、矩形等多种组织形式等。再如改变教室空间现有内部空间的分区,在学习空间中增加静思空间、休息空间等。[6]
以学为中心的时代具有个性化、合作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变革当前学校单一的空间结构,以多样化的空间来满足师生多样性的需求,实现学校空间文化的多样性。
学校是一个空间性的存在,学校空间的变革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基础。如前文所述,梅岭中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我们应如梅岭中学教育人一般,研究学校空间文化,完善学校空间结构,筑基教育前行之路。如台湾著名学者黄世孟所说:“只要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明显地改变,学校建筑的各种空间用途一定跟着改变,最后学校建筑空间也会跟着改变,而改变后的空间必定会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改革。”
[参 考 文 献]
[1] 黄继刚.空间文化理论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5):76-79.
[2] 范青,李秀,杨会容.论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38-40.
[3]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66-167.
[4]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27.
[5]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2-150.
[6] 徐秀华.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2-20.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唐永红(1974-),男,湖南常宁人,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22-04
教改论坛[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