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环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德州 253500)
浅谈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苏俊环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德州 253500)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在教学中,我采用诵读品味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感情,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精神。
古诗文 诵读 教学
古诗文的平仄韵律特点非常适宜于青少年诵读,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青少年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如何高效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教学呢?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人不太赞同语文教师播放音频朗读教学,音频朗读的局限就在于无法展现体态语。所以我们主张最好由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朗诵古诗文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引领学生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本着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加以指导。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要加以指导和评点,不能为读而读,,走过场而已。其次,在读准确、读流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样的要求和指导下,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和学生用王菲那清幽婉转的曲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用豪迈乐观的曲调唱毛主席的《长征》和《沁园春·雪》,我用凄凉悲怆的曲调唱李煜的《虞美人》……当优美的旋律伴着铿锵的音律,成为孩子们心头潺潺流淌的情感时,诵读自然就妙不可言,赏心悦目。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首词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顺着老师引领的方向,看到窗外最美丽、最迷人、最独特、最遥远的风景。诵读《岳阳楼记》,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品味“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爱国情怀;也可以指导学生涵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还可以引领学生由岳阳楼之美景,去想象祖国九万里神州的壮丽河山;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范仲淹的胸襟和情怀,去体味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更可以引领学生由范仲淹想到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岳飞、李清照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
诵读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运用,用于求知,用于做人,用于丰厚灵魂,用于感悟生命。因此,我致力于把经典诵读渗透到学生成长之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之中,渗透到学生学习之中。我引用精彩的诗句为语文课堂增添诗情画意;我化用经典诗文使学生的作文文采飞扬;我们齐声吟诵华美的诗章,彼此传送诚挚的祝福;我们尝试着写诗填词、撰写论文,享受着一份独特的成功;我们一起品味伟大、朴实、宁静和勇敢……中华文明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眼前的世界逐渐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文课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