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召亮
(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 江西宜春 331100)
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管召亮
(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 江西宜春 331100)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这就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探究 实践 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1]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主要运用以下几个方法:
1.操作型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沿棱剪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2]
2.内需型情境
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教学“平均数的应用”,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组织男女学生分两队参加计算能力测试,成绩统计如下:女队得分 88 82 89 。男队得分 95 70 86 81。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在讨论中有的说:男队成绩好,因为有最高分95分,反对者说:那也有最低分70分;也有的说:男队总分高,所以男队成绩好,反对者则说:男队参赛人数多,总分高不能说明问题……学生争论不休,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参赛队的整体水平呢?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
3.游戏型情境
学生只有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才有强大的内驱力,才能进行积极探索。如果将游戏引进课堂,就可以使学生在游戏氛围中学习,轻松快乐,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创设了“寻宝”的游戏教学情境,请一位同学出来找找老师事先藏在某同学抽屉里的宝盒。盲目的找寻无果中,学生悟出需要老师提供帮助信息,当老师给出它在第几列的信息后,范围缩小了,可又怎样才能一次找到呢?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已被不知不觉的带入到了本节课的探索中,使学生在三次找宝过程中,悟出确定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教学效果很好!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3]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8期 。
[2]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中国农村教育》 2006/0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