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初二男生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6-03-03 19:04韩益锋绍兴市文澜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道德教育动作

韩益锋(绍兴市文澜中学)

对我校初二男生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韩益锋
(绍兴市文澜中学)

运用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我校初二男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的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中所产生恐惧心理以及对影响学生所产生恐惧心理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跨越式跳高;恐惧心理;影响因素

跨越式跳高是初中田径运动中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技术动作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及练习中必须通过跨越竹竿或橡皮筋才能完成的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这项运动时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从而影响学生掌握技术的进度。因此,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跨越式跳高各项技术。消极的心理状态会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并会产生错误动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而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学生对跨越式跳高的恐惧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在练习时心理状态又如何变化?作为体育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动作的技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二年级6个班,男生共120名。

2.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把所要调查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分发给120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

(2)观察法: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分析引起学生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3)实验法:把1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掌握动作的不同,及学生对克服跨越式跳高的恐惧心理的状况,找出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4)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跨越式跳高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对学习跨越式跳高不感兴趣的情况。教师在安排跨越式跳高的练习时,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进行练习,甚至躲避练习,另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完成练习,但效果不佳,只是为了出于上课的要求,而随随便便应付了事,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发现,学生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其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对12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如下:

1.学习初期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接触跨越式跳高时,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为85人,占总人数的70.8%;对跨越式跳高兴奋度比较高并能积极进行练习的人数为35人,占总人数的29.2%。从以上情况说明,学生在刚接触和学习跳高时对技术动作认识不深,对于要跨越比较高的竹竿或橡皮筋时有害怕心理,兴奋度不高。

2.学习前期

经过讲解、示范学习和练习后,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为52人,占总人数的43.3%;对跨越式跳高练习兴奋性比较高并技术动作完成得比一般学生要好的人数为68人,占总人数的56.7%。以上调查说明,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对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了解,学生对正确的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掌握有所好转,心理上对跨越式跳高产生的害怕心理有所减少,为以后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学习中期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减少为33人,占总人数的27.5%;兴奋性高并能比较好地完成动作的人数为87人,占总人数的72.5%。此阶段表明经过一节课的练习后,学生在技术动作的掌握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经体育教师多方面的鼓励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跨越式跳高的信心有所增强。

4.学习后期

经过二节课的学习后,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减少为11人,占总人数的9.2%;兴奋性高而且技术动作掌握好的人数为99人,占总人数的82.5%。从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巩固和加深,大多数已经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并产生很好的兴趣。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较少,学生基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对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恐惧心理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受其恐惧心理影响,因而造成身体紧张使动作技能难以完成。从调查发现,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也比较复杂,综合分析认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主观因素,另一种为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上讲,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是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在刚接触跨越式跳高时学生往往对跨越式跳高比较感兴趣,练习时较积极和热情。当自身在练习某一技术动作时出现错误而造成摔痛、擦痛等现象或看到有的同学落地时出现落地不稳、摔倒现象,而在自己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则使自己在练习跨越式跳高时产生很大的恐惧心理。以上这些它具有深入性、长期性、渗透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通过自我的高尚情操,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人格教育”。

2.关键:注重教育力量的整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力量;社会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继续、扩展和延伸;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才能发挥最佳的道德教育整体效果。社会、家庭的“染缸效应”远大于学校的教育效应。所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发挥群体教育的功能,齐心协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奏效。

3.根本: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都是中学生思想行为“游离”形成的外部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任何好的措施、手段和方法,如果不与思想行为“游离”的中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那么对他们的教育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此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督促其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起警钟,使他们自觉地做到从他律向自律转化,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这些措施能充分调动思想行为“游离”的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真正从根本上消灭言不由衷的品德表现“游离”现象,从而促使他们对德育内容的自觉内化。

·编辑武慧慧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道德教育动作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动作描写要具体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