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青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让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堂高效
杨木青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中的实验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深化迁移。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身化学素养,达到课堂的高效。
实验细化;实验迁移;仪器选择;化学生活化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会使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倾听的快乐。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进行授课,让大胆、自愿的学生到讲台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此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实验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比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水槽、集气瓶、吸管、玻璃片、学生在吹气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展示一个空的水杯:
问:里面有多少空气?
答:满的。
又展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水杯:
问:里面有多少空气?
答:水上面那部分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
最后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杯:
问:现在水杯中还有多少空气?
答:几乎没有空气了,里面充满了水。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赶走水杯或者容器中的空气,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后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让学生再看第二和第三幅图:
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上玻璃片还是取出水面后再盖上玻璃片?
答:水中。
问:为什么?
答:防止空气进入。
问:生活中我们水杯装满水后不盖瓶盖,倒放水会怎样?
答:水会洒出。
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
答:防止气体逸出。
……
这一层层的推想使学生逐渐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这个时候再追问如何收集早晨操场的空气,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引导花费时间虽然长,却给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中收集氧气的方法作了铺垫,达到了学习的高效。这种课堂的效果不会在本节课立刻显现,它是一个过程,用前面的铺垫化简了后面的难点,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净化水的实验重点强调过滤操作,但在做题时会涉及净化效果的高低,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地只强调过滤,还要涉及一些潜在的思考。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展示实验现象:
小组一:水变得清澈。
小组二:水变得清澈,但是有颜色。
小组三:水变得清澈,但是有异味。
小组四:水变得清澈,但是既有颜色,又有异味。
问:观察过滤后的水和滤纸上的残留物,思考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哪些杂质?
答: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还在水中。
点评:正确,那如何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呢?
答:在水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再过滤。
点评:回答得很好,可是过滤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能将活性炭固定住就好了,再让水经过活性炭。
点评:回答得很完美,你们如果能动手做出这样一个装置就更加完美了,你们可以课后思考着做一个。
展示一支事先已经装好活性炭的注射器,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
现在有一种化学叫绿色化学,也有一种实验叫微型实验,注意节约,减小环境的污染,但是课本中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用替代仪器和微型实验。课堂实验最好使用规范、常用的仪器,使学生思维规范化,取代仪器最好在兴趣实验或“变废为宝”中出现,增强学生的思维转换意识。微型实验虽然能减少污染、节约药品,但课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能观察得更仔细,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保持实验的可观性。
药品的添加也要重点强调,否则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把药品混合。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学生可能只观察到药品的混合,没有想到药品的添加有先后顺序,引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小河中扔一块小石头,这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水会溅出,再问当固体和液体混合时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先放固体,后放液体。组装仪器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引导生活中建筑楼房和生活中的习惯性,引导学生掌握组装仪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更感受到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之,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讲解实验要领,使相关实验生活化,训练学生培养化学思维,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中轻松提高自身能力,达到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感觉不到恐惧,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性和耐心。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获得,都需要这种过程的浸润,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能发言的课堂,让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变身为师生争辩的课堂、有学习兴趣的课堂、轻松愉悦学习的生态高效课堂。
[1]覃孔彪,郭道松.实验步步到位,能力节节提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35-36.
[2]李朝东.江苏十三大市中考试卷汇编[J].中国儿童出版社,2010:29-30.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