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阿克苏市第六中学)
怎样将爱国情感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
李晶晶
(阿克苏市第六中学)
课例研究的概念,就是通过研究教学案例,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过程中集体的智慧结晶,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绝传地方式,我们对教学中遇到存在的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课例研究,并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解开困惑和解决问题。
在历史课教学之前,所有的历史教师都要根据课标撰写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教师在以往的教室中没有思考过学生这种口头上的爱国,是否真的出自于内心。学生感受到了爱国情怀。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的吗。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
面对这个问题产生的疑惑,以一节同课异构课为起点,学校历史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就“怎样将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长达五周的课例研究。其中,我就本次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本次课例研究把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版,每次研究都按照“个人自主设计—集体研讨—研究小组分析—改进策略”的操作流程。
(一)首先研究:怎样让历史课体现爱国情感教育。
个人自主设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我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第一次上课,按照教科书的自然结构展开上课: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集体研讨:在听课后,研究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如下看法:
问题发现:制定的教学目标过多,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实,情感目标没有达成。空泛地爱国主义教学目标,让学生只能空喊口号、无法真正体会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
研究小组分析:研究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诊”,认为教学立意没有体现出来,整节课缺少“灵魂”。整节课线索不清,“三维目标”的设置有点混乱,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对开发边疆的意义”爱国情感目标拔得过高,在教学中无法完成。
改进策略:重新研读课标,确立教学立意,以“丝路”为核心开展本课的教学。新疆就在丝绸之路上,要将丝绸之路就和新疆紧密联系起来。
(二)第二次研究:那怎么样才能将课标、教学内容、爱国情感结合在一起呢?
个人自主设计:我吸取了集体备课中大家提出的建议,再次调整了思路,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1.丝绸之路的开通
(1)张骞出使西域
(2)西域都护的设置
(3)东汉经营西域
2.丝绸之路的发展
(1)路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绸之路随着商贸的发展,持续繁荣,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也在不断的与中原、与欧洲国家进行交流,新疆地区也在不断的交流中飞速发展。
3.丝绸之路的未来
“我为新疆代言”让学生作为新疆人,自觉为新疆代言,向身边的朋友介绍新疆。
集体研讨:研究小组成员在认真听完这堂课后,再次对此次上课过程进行了评议。
有的老师认为,这次呈现出的课堂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爱国情感与实际课堂教学有点脱节,缺乏更多地有机联系。
研究小组分析:研究小组成员对问题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爱国主义情感不能高高在上,要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改进策略:在下次的课堂教学中,要让爱国主义情感“接地气”,多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将结合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爱国就在身边。如在对最后一目“丝绸之路的未来——正在交融的新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通过展示参加艾德莱斯出天山。第二届艾德莱斯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网友留言以及当艾德莱斯遇上景德镇瓷器所碰撞出的火花,让学生在分析图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正在交融中的新疆是多彩的,新疆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的文化也正在融入新疆。由此激发出学生作为新疆人的自豪感,并由心底迸发出对新疆——我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将爱国情感渗透入历史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学目标中,并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回答出预设的问题,就算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当教师静下心来思考时,会发现做为一名老师并未真正关注过学生的内心世界,灌输的情感只能浮于表面,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国情怀。
学生在教学中要展现出历史课堂的魅力。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暗线,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由浅入深地“加温”,最后使情感得以迸发。爱国主义情感包含了很多方面,不能贪功冒进,学生不可能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将所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都激发出来。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小个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切入点,协助课堂教学的开展。每次激发学生一小点爱国主义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地课堂教学,就会让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编辑 赵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