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立奎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中学)
如何提高学生初中物理电学部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申立奎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中学)
初中物理知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中考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电学是初中物理考试的常考点和难点,因为其中有很多计算。但是学生在做题时计算往往会出错,有其自身粗心造成的,也有审题不准确的,还有公式运用不灵活的,甚至还有做定义不明确的。就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进行研究,希望对学生以后提升物理计算题准确率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家对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储备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学习的根本作用就是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物理问题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时间到空间、从质量到数量,我们一直在解决物理问题。在近几年我国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进行强化,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文字理解方面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短板。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初中电学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掌握电学学科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并在类似的情景中广泛迁移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学学科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电学部分尽管内容繁多,但主要由三大系列公式和两大基本规律(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作为骨架支撑,而充当填充组织的内容,像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表的用法及其读数所代表的含义等则作为学科基本素养存在于学生大脑—电学知识结构当中。
三大系列公式:
(3)电功公式 定义式W=Pt=UIt推导式W=I2Rt=t
两大基本规律:(1)串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串联为例)①串联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②电源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电阻的等效阻值为R=R1+R2;④串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所有用电器功率和,即P=P1+P2;⑤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所有用电器的电功和,即W=W1+W2。
(2)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并联为例)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②并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的两端电压,即U=U1=U2;③并联电阻的等效阻值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即=+;④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的功率之知,可根据I=求出电流,可根据P=求出功率。求出的新物理和,即P=P1+P2;⑤并联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之和,即W=W1+W2。
2.基础知识
在平时老师的教学中,首要的教育点必须是基础知识,只有对其理论依据有最为彻底的理解,学生在以后更多知识的延伸上才可以做到迅速接受,举一反三。对于电学来说就是对电路各方面的基本信息有着倒背如流的记忆。这样才可以在做题的时候准确抓住考核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网络的编制。
3.解题公式记忆技巧,防止其数学化
对于物理来说,它和数学一样有着缤纷复杂的很多公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解析这些共识的时候将它们务必进行公式推导,使其物理含义能够完全暴露在学生脑中,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大量的实例说明对于死记硬背的公式,学生长期记忆的准确度大大降低,经常在使用时出现差错。下面就是一些老师在此方面教育的方法建议:(1)在讲解基础公式时,适当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实验,通过最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将公式理念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2)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的合作探究,布置一定的课余开放性学习作业,如对于追击问题和速度问题,可以让几位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这样可以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体会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公式等赋予自身的理解模式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时系统地了解知识,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对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解题思路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自己家庭每个月的用水量。三个月之后将表格呈现于课堂,看看家庭的用水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出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呼吁学生节约用水,从而对用水趋势上升家庭的同学产生警示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语文教学真正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分解连续文本,重新建构形式
将连续性文本分解成非连续性文本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策略。这种方法可以将二者统一于课堂,极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水平。
比如,教师让学生对《我的早年生活》这一篇课文进行图文分解。学生可以将丘吉尔的早年生活列成一个表格,或者是做出一个年事表。如他在12岁开始考试,进入哈罗公学的经历,以及军旅生涯的开始等等。学生把篇幅较长的连续性文本分离成非连续性文本,剥茧抽丝,只选取重大事件,既可以缩短阅读时间,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如何实施教学内容
1.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需要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大意。在主要信息提取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对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对次要信息进行整合,以便完整了解文本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完璧归赵》这一课时,主要信息就在题目上,“完璧归赵”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大体内容。次要信息首先可以看文本中的插图,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言辞铿锵,说明蔺相如不畏强权,勇敢正直。而廉颇负荆请罪,则说明其人勇于承担,知错能改。
2.引导学生联想,充分把握文本
课本中的许多文本都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中的逻辑结构以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来充分把握文本内容。
比如,初中课本中有《苏州园林》这一篇文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段描写苏州园林的话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教师要求学生对场景进行描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入到课本中的情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占用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实施进行妥善安排,建立较为成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系,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语文事业的长足发展。
[1]任二红.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与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蔡海婷.列提纲策略提升初中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刘丽.“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