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中学)
浅谈初中散文分层教学
——《春酒》为例
王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中学)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教学目标分层、实施过程分层、作业布置分层这样的分层教学会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建设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散文;分层教学;核心素养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对于散文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让散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就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经历了近九年的阅读,各自的水平已有了较大的差别。面对共同的文本,怎样让每个学生在“就近发展区”获得最大发展,而我们一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在这样的大班级授课如何因材施教,我想也许分层教学是个不错的手段,那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
就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说,本身就分为四个层次: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在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时,一定要区分。
如,认识汉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等可以作为基础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或者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可以作为发展目标。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当然可以作为理想目标。
对于基础目标,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如,用齐读、齐背、自由读等方式快速进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笔、动手、动嘴,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在《春酒》教学中,检查预习生字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家醅、斟酒、煨炖、挑剔、过瘾、酿酒、酬谢、如法炮制、顾名思义”这些词齐读两遍,再由学生提问不懂的词,老师再讲。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让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动笔勾画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样每个人就能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发展性目标,这是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目标,所以在实施时可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比如,在学生勾画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的三件事后,追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样来明确作者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法。如《春酒》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让学生前后四人一个小组共同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这样一个小组4个人,互相启发,互相研讨,尤其是稍差的学生在观摩优秀的学生说的时候也会集中注意力,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个同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理想目标,则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引领。如有提问,首先要给足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先让语文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回答,有了思路或者得到启发后再让其他学生回答。比如,对于琦君的故乡情结的理解。学生对琦君很陌生,所以老师直接呈现就好。介绍琦君的生平及作品。给出一组琦君的作品《髻》《粽子里的乡愁》《乡思》《故乡桂花雨》的片段,让朗读好的同学读,自然学生就理解了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过的思乡类作品。再追问一下,为什么思乡成了亘古不变的经典主题呢?这个问题就有难度了。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理解:思乡情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当然,过程实施中的分层策略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要根据学情灵活变化。
作业的分层布置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积累性作业全体都必须做,运用性作业中等以上的学生必经做,拓展性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做。我们还规定必做的作业当天完成,选做作业周末完成。比如《春酒》一课,积累性的作业就是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抄写在文科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册。运用性作业就是写一段文字,记录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节情景。拓展性作业就是阅读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萧乾的《枣核》等几篇文章,鼓励学生多读书。
当然作业的设计还可以有很多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是课上的延续,都应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前,我们都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有很多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一是难以因材施教,二是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采用分层教学,就能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小组合作和拓展性作业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建设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