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的教育作用
——以学生之课间游戏、流行文化、文凭意象为例

2016-03-03 21:55张建成
现代教育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阶层团体

张建成

阶层的教育作用
——以学生之课间游戏、流行文化、文凭意象为例

张建成

在只有中上阶层可受教育,或不同阶层接受不同教育时,没有谈阶层与教育相互作用的必要。然而,公共教育兴起之后,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教育的结果越来越展现出流动少,再制多的特色。研究“教育的阶层作用”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的重要性,才逐渐凸显。研究“阶层的教育作用”,意在进入家庭与学校的场域,为“教育机会均等”揭开研究的序幕。

一、小学生的课间游戏

郑英杰、张建成(2014)的有关小学生的课间游戏的研究(载于《教育与心理研究》第37卷第3期,93-120页)揭露了下课十分钟的秘密——小学六年级学生游戏的阶层意义。该文以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于下课时间所从事的课间游戏,捕捉游戏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

该研究对新北市“平凡小学”(化名)六年级C班(化名)开展了近两个学期(2006年9月-2007年6月)的研究。六年级C班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8人。在性别区分上,将男生游戏团体分为:跑跳组、静游组;女生游戏团体分为:活泼组、嬉闹组、优雅组。按照社会阶层将劳动阶层游戏团体分为:跑跳组、嬉闹组;中产阶层游戏团体分为:静游组、活泼组、优雅组。其中,中产阶层游戏团体课间游戏类型中的静游组游戏包括:卡片游戏(游戏王卡)、看书;活泼组游戏包括:画图、看书、猜拳游戏、心理测验游戏;优雅组游戏包括:看书、猜拳游戏、心理测验游戏。

研究表明,劳动阶层游戏团体对彼此较接受,但不喜欢中产阶层游戏团体。中产阶层游戏团体对彼此较认同,但不喜欢与劳动阶层游戏团体来往。跑跳组和嬉闹组同属一体,而静游组、活泼组和优雅组则较同属一体。劳动阶层游戏团体以劳动阶层学生为领导者;中产阶层游戏团体以中产阶层学生为领导者。领导者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皆与所属游戏团体阶层归属表现出一致性。中产阶层游戏团体中的劳动阶层学生,有被边缘化之倾向;劳动阶层游戏团体中的中产阶层学生,有界线往来之倾向。中产阶层游戏团体参与的是遵守学校规定的游戏;而劳动阶层游戏团体参与的是游走于违反学校规定边缘的游戏。

学生的游戏,同时受到社会阶层、性别、同侪与学校脉络等四个因素的交互影响而有异。未来,在研究成人眼中“很重要的事情”之余,不妨也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眼中很重要的事。其中,下课时间的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二、初中生的流行文化

张建成(2004)的研究《国中生的流行文化:以漫画阅读及偶像崇拜为例》(载于《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第四卷第一期,147-165页)藉由漫画阅读及偶像崇拜这两方面,来探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教育意涵,并分析了阶层与性别这两个因素所可能产生的作用。

该研究系以台北都会区的两所初中作为搜集资料的场地。其中一所位于高级住宅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中上阶层子弟;另一所位于平价住宅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劳工阶层子弟。该研究在这两个场地采用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进行探讨。每校各有一个二年级班级(学生各为35-36人)接受观察及访谈。

研究发现,两所初中的学生喜爱的漫画类型有其稳定性,但漫画文本则因时而异。他们崇拜的偶像主要为演艺及运动明星,师长失去偶像地位。漫画阅读及偶像崇拜成为他们愉悦的来源,也是他们缓解压力的方式。中上阶层学校的学生比较偏爱阅读漫画,劳工阶层学校的学生比较热衷偶像崇拜。中上阶层学校的学生,文本生产力较劳工阶层学校的学生丰富。中上阶层学校的女生所喜爱的漫画类型范围较广,劳工阶层学校的女生则较具性别刻板印象。男生因为剧情内容而喜爱漫画,女生还重视画风与人物;男生因为能力特质而喜爱漫画人物,女生则较重视外貌及人格特质。漫画阅读及偶像崇拜是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媒介。漫画迷以女生居多,浪漫爱情的漫画亦为女生的独享空间。女生崇拜偶像的强度较高,且以劳工阶层学校的女生为然。偶像商品的消费情形,以劳工阶层学校的学生居多,女生尤然。男性偶像似乎较受欢迎,但是不同性别、阶层的学生各有喜欢的特质。

学校的流行文化,通常具有教育的意义,或蕴有教育的线索,例如学生熟悉的讯息传递与接收方式,可供教材或教具研发之参考。不同阶层学生的流行文化,通常会反映其阶层文化的特征,例如中上阶层之认知取向与自制,劳动阶层之感觉取向与随兴。

三、初中生的文凭意象

林郡雯、张建成(2008)在《不同阶层国中生之文凭意象的探究》(载于《当代教育研究》第十六卷第四期,199-235页)中认为无论阶层出身为何,学生愈来愈看得懂阶层(文凭)游戏,虽然无法精准地以阶层二字指陈,但确实已有认识。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提醒,也是媒体的揭露,更是教育的影响。

该研究以新北市某明星初中一年级的39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阶层分布近于社会结构。研究方法分为访谈及文件分析。访谈依人数分,有个别与团体;依对象分,有学生、家长与导师。文件分析包括问卷、联络簿、学生纸条、日记等。

研究发现,中产阶层从拥有的、期许自己的、个人的角度看文凭。非中产阶层从匮乏的、警惕自己的、集体的面子看文凭。中产阶层讲到未来时,多以“下限”来看待,也就是“至少”应该如何,例如从小就觉得上精英大学是应该的。而劳工阶层与未来的关系,是一种方案,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故他们是用“上限”来思考,也就是“最多”可以如何,但若不行,大不了就跟爸妈一样。两相比较,一样成绩不好,中产阶层学生显然是比较受责难的,因为他们认为,成也自己,败也自己。换言之,他们的个人化认知路径无论错误与否,皆是一以贯之的。而劳工阶层学生,由于失败是有前例可循的,自己至多成为家族里失败的一员,伤害也就不那么大。简单说,劳工阶层也渴望成功,但失败也不算超出预期。

省思:老师不可轻忽了失败之中产阶层学生的心理,同时也勿一意以抗拒、反知来简化劳工阶层的失败。阶层的确有其教育作用。到底该怎么改革,我们的学校才有降低阶层作用的可能性?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 于小艳)

2016-05-04

张建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阶层团体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