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创造性

2016-03-03 05:44齐丽娇王保令
现代语文 2016年34期
关键词:音韵互文性原文

○齐丽娇 王保令

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创造性

○齐丽娇 王保令

相对于文学创作,翻译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但仍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与文学创作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本文借用了互文性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具体从音韵、词、句子、段落和意象这几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翻译的创造性尤其体现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当在译文中无法找到与原文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时,可以从互文性的角度打开翻译的新思路,借用原文的思考方式,或译语中的惯用语、表达范式等,实现创造性的翻译。

翻译 创造性 互文性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并不被认为具备创造性,只被当作对原文机械性的语言转换。而且,译者在文坛的地位极其轻微。1929年,法国小说家兼翻译家拉尔波在《翻译家的庇护者》一文中说,翻译者是文坛上最被忽视和贱视的人,需要起来大声疾呼,维护“尊严”,抬高身份。经过几代翻译理论家的不懈努力,翻译的创造性才最终得以承认。如作家兼翻译家林语堂曾说:“译文即译者之创作品,可视为Production,不可视为Reproduction”(罗新璋,1984:417-432)。法国作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不仅意识到了翻译的创造性,还进一步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翻译的创造性在于“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

翻译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这在今天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观点。翻译的创造性既体现在语言方面,如创造性的表达,也体现在非语言因素上,如社会风俗、目的语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见,等等。但浙江大学的郭建中教授指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艺术的问题”,翻译的创造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如果创造性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越多,译文就越具有创造性”(2014:12)。而翻译的创造性在表现手段上可以借用《中西比较文学手册》中指出的“创造性叛逆”的手段,即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等,通过这些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实现创造性翻译。但这些方法和技巧的采用并不新鲜,因为要实现基本的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无非就是采用上述方法。学者谢天振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这种分法主要是从篇章的角度进行考虑的,没有从最根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论述。谭业升学者也指出,“有关创造性翻译的论述多侧重于语言的表象,忽视了创造的认知特性”(2012:83)。

关于创造性翻译的实现,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有的学者在文体学和语言学背景下进行了分析,学者谭业升主张重视翻译的认知特征与交际特征两个方面,将交互视角引入翻译,具体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交互视角化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表现力,实现创造性翻译。陈友勋学者专门研究了双关语的创造性翻译,他从逻辑思维的神经机制讲起,使读者一窥人类思维这一黑匣子,从而学会创造性翻译的思维方式。而笔者认为,既然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那么,虽然翻译受到种种限制,但译者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历经相同的思维过程——感知、运思和表述”,因此不妨可以借用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指导翻译活动(黄燕,谢芳,2014:59)。本文拟用互文性的理论指导翻译,以实现创造性翻译。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指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各派学者的兴趣,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学界一般将互文性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基本特征,狭义互文性指“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秦海鹰)。互文性是一种包含甚广且极具开放性的理论,与翻译的跨学科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学者早已从互文性视角来探讨翻译。学者Baker(1992)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出发,将翻译中出现的互文性分为参照、陈词滥调、文学典故、自我引用、惯用语、谚语、诠释,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我国的刘军平教授在《互文性和诗歌翻译》一文中,着重探讨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诗歌翻译中的音韵和意象尤其难以处理,而互文性理论的引入,提供了诗歌翻译的新思路。互文性还被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和实用文体的翻译,如广告和公示语、机器翻译等。

创造性翻译主要体现在,当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概念意义,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时,译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目的语中创造与原文上下文中概念对等的新的词语或新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不妨从音韵、词汇、句子、段落和意象的角度来讨论互文性对创造性翻译的具体指导作用。

一、音韵

学者刘军平曾说,音韵的互文主要指在诗歌翻译中用同样能唤起联想的语音,达到一种声音等值的效果。也可以指在修辞上用类似的翻译手段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

可见,音韵的翻译旨在在目标语中找出能够唤起同样声音联想的词语,以此再现音韵之美。音韵之美还在于诗歌的押韵。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被称为“文字音乐家”,他的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极富音韵美。

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

In little sharps and trebles,

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

I babble on the pebbles.

这段节选自丁尼生的《小溪(The Brook)》一诗,读来朗朗上口,小溪汩汩奔流的画面跃然眼前。这首诗的音韵美首先在于行尾押韵:ways与bays,trebles与pebbles;其次bubble和 babble读来轻快,类似小溪的流水声。但在中文中,并没有与之相对的固定的词语来再现这种音韵美。互文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英国学者Norman Fairclough将互文性分为成构互文性(Constituent intertextuality)和外显互文性(Manifesto intertextuality)。其中成构互文性指的是两种文本体裁、范式、主题、类型等方面发生的相互指涉的关系。由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用中国古诗中的押韵和描绘声音的范式,在这一方向寻求解决办法。如诗词中有:

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孟郊《听琴》)

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皇甫冉《赋得郢路悲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可见,古诗描写声音时多用叠词,音律忧美,且多拟声。因此在翻译上述诗歌时,可以考虑采用拟声的叠词描绘溪流的声音,如汩汩、潺潺、哗哗。

我在石路上侃侃闲谈,

声音又尖又细,

我汩汩流入湾里的涡旋,

哗哗抚弄着卵石。(刘军平译,有改动)

通过借用汉语里已存在文本的常用表达方式,押韵和音律节奏得以保全。此外,拟声词的翻译也是音韵再现问题中的一种。有些拟声词可以直接对应,如mew与喵,Ding-dong与叮当,但还有一些拟声词带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词语的语境意义。笔者翻译了一篇有关社交媒体上表示笑声的词语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英文中常用的几个词如haha,hoho,heehee。haha和hoho的音译分别为“哈哈”与“吼吼”,而“哈哈”与“吼吼”的用法在中英文中的隐含意义差异不大,因此可以直接音译。但hee hee虽然发音更接近于“嘿”,它的隐含意义却与中文的“嘻嘻”更接近,请看下句:

“Hee hee” is cute and conspiratorial. Hee hee,we’re gossiping in the corner! Hee hee,he texted me!

“嘻嘻”是个机智但带有“恶作剧”意味的回复。嘻嘻,我们在墙角聊八卦呢!嘻嘻,他给我发短信了!

从语境上看,“heehee”与中文中的“嘻嘻”在社交媒体上都表示带“恶作剧”意味的笑,因此这里翻译成了“嘻嘻”。这是通过联想译入语在同样场景中使用的表达方式,而选择合适词语的方法。翻译的目的论学派的赖斯和弗米尔认为结果文本由目的而决定,并且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主体性地位也是广泛承认的观点。因此,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翻译方式,如不译或音译,以向中国读者介绍,外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笑声的方式。

二、词语

有时为了使翻译具有创造性,译者会舍弃词语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一种表面上的误译,但其实却是采用创造性的翻译方法,是一种创造性对等。

Are you serious about your work?

As serious as a heart attack.

在上面例子中,原文借用了“serious”的两重意义,serious既可以表示“严肃”,又指“严重”,在问句中,作者的意图是传递“严肃”,而在答句中,却故意将serious理解为“严重”,从而造成了一种新奇幽默的效果。但如果直译,翻译则很难理解:

你会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吗?

像得了心脏病一样严重。

直译看似还原了原文的意思,但在这个语境中,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不仅意思理解不了,原文中的幽默也丢失了。但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借用原文幽默传递的方法,采用一个词语的双重含义,来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可以译为:

你重视自己的工作吗?

背压泰山一样“重”视。

这个翻译就采用了“重”的双重意义,一是“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二是“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前者采用认真对待的意义,后者采用与‘轻’相对的意义。虽然“serious”的概念意义与“重”并不对应,但这种创造性翻译却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境意义,也还原了原文的幽默效果。

三、句子

句子的创造性翻译往往需要改变原文的结构,以保持原文的神韵。请看以下句子:

You're your own worst enemy,putting obstacles in your path to stop yourself working.

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搬起石头挡自己的路,从而阻止自己工作。[1]

Do you work well under pressure?

你能够在压力状态下工作得很好吗?

Sure,pressure makes diamonds afterall.

毕竟,重压之下钻石出。

Norman Fairclough所说的外显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其它语篇表层特征之间的联系,其表现方法主要有五种:引用、用典、戏拟、糅杂、陈词滥调。“搬起石头挡自己的路”和“重压之下钻石出”分别化用了汉语中的歇后语和古诗句,前者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这个歇后语,而后者则类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化用,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意思,也很容易使读者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发现这一互文痕迹,从而丰富句子的内涵意义。

四、段落

互文性对段落翻译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段落的整体基调和体裁的把握上,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文本在体裁、范式、主题和类型方面的指涉关系。

Charles Bowden,a Southwestern writer who composed probing,poetic accounts of the social effects of poverty,the drug trade and rampant killing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U.S.-Mexico border,died Aug.30 in Las Cruces,N.M. He was 69.

这段选自《华盛顿邮报》为记者查理斯•鲍登所写的讣文,在翻译中要准确把握文体特征,采用规范的中文讣文的范式和正式的用词。

查理斯•鲍登是一位美国西南部作家,他用探索而诗意的笔调描绘了贫困的社会影响、毒品交易、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猖狂的杀戮行径,于2014年8月30日逝世于新墨西哥州南部城市拉斯克鲁塞斯,享年69岁。

这段翻译把握了讣文的特征,语体正式,且在词汇选择上也选用了恰当的词汇,如“逝世”和“享年”,而非“死”和“多大”,考虑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和正式性。

五、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及诗歌中的画龙点睛之处,美国的诗歌史上还曾出现过庞德代表的意象派,可见意象是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否处理好翻译中的意象,是评价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I am] Of one whose subdued eyes,albeit unused to the melting mood,drop tears as fast as the Arabian trees their medicinal gum.——Shakespeare

一个不惯于流妇人之泪的人,可是当他被感情征服的时候,也会像涌流着胶液的阿拉伯胶树一般两眼泛滥。——朱生豪

在中西文化中,意象的隐含意义千差万别,表达同一情感所选用的意象也不一样,如汉语中常用“牛”表示勤劳,但英语中却用“马”的意象表示这一意思,有“work like a horse”的表达。上文选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其中的阿拉伯胶树并不为大多数国内读者所知,然而,该句话的氛围却和古诗中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氛围十分相像,因此在翻译中完全可以借用。当然,由于该句只是几个并列句中的一句,考虑到与其他句子的并列关系,朱生豪并没有这样翻译。在中国古诗中,诗人经常化用前人的诗句,而在英汉翻译中,也可采用“化用”的方法来处理诗歌意象的翻译。如“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与“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境相似。诗人拜伦的“when we two parted,in silence and tears”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化用”也是上文所说的外显互文性的表现。

六、结语

以往有关翻译创造性的论述多停留在语言的表象,对译者具体的翻译过程,没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翻译与文学创作的相似性出发,借用了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理论来指导翻译活动,具体从音韵、词、句子、段落和意象这几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之一,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之间也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艺术问题,翻译的创造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当在译文中无法找到与原文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时,可以从互文性的角度打开翻译的新思路,借用原文的思考方式或译语中的惯用语、表达范式等,实现创造性地翻译。

注释:

[1]本文引用的例子如非特殊指明,均为作者所译。

[1]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79:137.

[2]郭建中.创造性翻译与创造性对等[J].中国翻译,2014,(4).

[3]黄燕,谢芳.翻译写作:译者与作者的和谐共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罗选民.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J].外语教学,2014,(3).

[5]李妙晴.互文性分类与翻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6]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5-237.

[7]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19-30.

[8]谭业升.创造性翻译中的交互视角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

[9]吴璐燕.国内互文性翻译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3).

[10]谢天振.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1).

[1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

(齐丽娇,王保令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100876)

猜你喜欢
音韵互文性原文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