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安石议论文的“揭过法”

2016-03-03 19:54杨有山
关键词:半山孟尝君变法

杨有山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文学研究·

试论王安石议论文的“揭过法”

杨有山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王安石议论文“揭过法”的深层内涵和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意高远,善抓要害;二是善抓破绽,反驳巧妙;三是词简而精,义深而明。其“揭过法”的形成与作者的思想、个性、学识、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揭过法”各要素之间又有内在联系:立意高远、善抓要害是其“揭过法”的前提和关键,善抓破绽、反驳巧妙是其“揭过法”的有效方式,词简而精、义深而明是其“揭过法”的有效手段。三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使半山文成为议论文的典范。

王安石;议论文;揭过法;特点;成因

王安石的议论文素以立意高远、简洁峻切著称,不仅在唐宋八大家的议论文中别具一格,而且对今天的议论文写作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其议论文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主要得力于他善用“揭过法”。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1]32半山文的“揭过法”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半山文“揭过法”的特点

(一)立意高远,善抓要害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登高抒怀诗显示出作者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文学家的敏锐犀利。他总是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局着眼,洞烛幽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对手的要害,明辨是非,扬善惩恶,把议论文扶正祛邪的功用发挥到极致。如他的读史笔记《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不满百字,就驳倒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还其“鸡鸣狗盗之雄”的真面目。作者从士为国用、人才兴邦的高度,辨析“士”与“鸡鸣狗盗之徒”的根本区别。所谓“士”,应是国士,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一身系天下苍生之安危。“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身怀雕虫小技,效命于私门,于国有害无益。就连孟尝君门下的髙士冯谖,其一生功业也不过是为孟尝君营造“三窟”,巩固其主子的权势和地位,为国家未建一言、未献一策。宜乎被王安石归入“鸡鸣狗盗”之流。只会赏识“鸡鸣狗盗之徒”的孟尝君,非“鸡鸣狗盗之雄”而何?作者通过大做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翻案文章,意在弘扬为国养士、士为国用的清风正气,抵制豪门贵族结党营私的歪风邪气。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志在经邦济世、“膏泽斯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从国家积弱不振,士风庸俗保守,非变法难以振兴发展的高度,击中反对变法者的要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大夫自私保守,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庸俗风气由来已久,故对朝廷变法振兴之举“汹汹然”反对,其要害就是苟且偷安,为保护既得利益反对国家振兴。可谓笔力千钧,一击置对手于死地。这篇书信体驳论文章正值反对变法的舆论高涨之时出现,具有拨乱反正、“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威力。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劄子》,亦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尖锐指出宋朝“百年无事”太平表象下存在的严重弊端:“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宋朝统治者因循保守、缺乏奋发进取精神;虽有仁厚之德,而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然而“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不变法振兴、励精图治,则国家随时有覆灭的危险。宋王朝此后因循苟且、逐渐衰弱以至灭亡的事实,正验证了王安石见微知著的精辟预见。

(二)善抓破绽,反驳巧妙

大凡错误的言论要想立住脚,总是以偷换概念、捏造事实、混淆是非等手段来掩人耳目,它本身就存在着或隐或显的破绽。王安石以进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文学家的敏锐犀利,不仅能透过层层迷雾看清其要害,而且善于抓住对手的破绽,以此为突破口,采用巧妙的反驳方法,使其荒谬性与危害性昭然若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作者面对保守派代表司马光捏造事实攻击新法和废除新法的无理要求,一眼就看穿了对手自私保守、为保护既得利益反对变法的要害和名实不符、蓄意诬陷的破绽,巧妙采用“明名实”的反驳方法。先确立名实相符的辩论原则——“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树靶子,把司马光对新法的攻击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怨”五条罪名。接着据理反驳,点出要害。作者把司马光攻击新法的罪名与变法的事实相对照,都是名实不符,显系蓄意诬陷。不仅十分荒谬,而且极其有害。然后借古讽今,以“盘庚之迁”是“度义而后动”,不因反对者的缘故改变计划,表明自己变法的正义性和坚决变法的态度。最后以退为进,使论点更严密。既表明作者胸怀宽广,并非拒绝劝告;又表明自己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决心。作者采用“明名实”的反驳方法,抓住对手的要害和破绽,名实对照,层层深入地反驳,使对手为保护既得利益、造摇中伤新法的险恶用心大白于天下。言简意赅,理足气盛,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他的《读孟尝君传》则采用“釜底抽薪”的反驳方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孟尝君能得士”的论点是以依靠“鸡鸣狗盗之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论据支撑的,作者以士为国用、人才兴邦的远见卓识来审视,敏锐地发现这一论据的虚假性,就巧妙地从反驳对方论据入手。得一个真正的“士”(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系天下苍生之安危的国士),凭借齐国的强大基础,就可以制服强秦,就不用靠“鸡鸣狗盗之徒”仅逃得性命而已。赖“鸡鸣狗盗”之力脱险,不仅不能成为他“能得士”的根据,倒正好成为他不“能得士”的明证。给对方来个“釜底抽薪”,其论点不攻自破。只会赏识身怀雕虫小技、效命于私人的“鸡鸣狗盗之徒”的孟尝君,真正的士是羞于投其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作者从辨析“士”与“鸡鸣狗盗之徒”的不同入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仅用几十个字就完成了从驳论到立论的过程,体现出半山文立意高远、论辩决断的简洁峻切文风。再如他的《孔子世家议》,对司马迁《史记》把孔子列入世家提出异议:“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孔子是万世师表,有经邦济世之才,非一般的王侯将相可比。司马迁不以德才标准评价孔子,而以政治地位高低评价孔子,把孔子与公侯同列入世家,未为确论。正如王省民先生所说:“这一见解是非常独特而言之凿凿,富有创新精神,表现了其反传统、反权威的胆识和气魄。”[2]

(三)词简而精,义深而明

王安石在《上邵学士书》中称赞其文章:“词简而精,义深而明。”此话虽是称赞别人的,也可谓“夫子自道”。半山文言辞简洁精炼,往往一语中的,不蔓不枝。如他的《答曾公立书》:“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批驳曾公立“青苗钱”应无偿地给予农民而不应借贷取利,仅用三言两语:“然不与之而必至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他分析“二分之息”,道理很充分,语言简洁明白,可谓是“词简而精,义深而明”的范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仅用三百多字就驳倒了司马光洋洋四千余言攻击新法的《与王介甫书》,真可谓“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他的《读孟尝君传》仅用四句话:一立,摆出“孟尝君能得士”的论点及论据。一驳,批驳对方的论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作者不用“孟尝君乃鸡鸣狗盗之雄也”的句式,而用“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的句式,对孟尝君结党营私、擅权固位充满了蔑视和鄙夷,可谓一字褒贬,词简义深。一破,破对方论据“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结,得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结论。清人沈德潜赞誉为“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3]862。

二、半山文“揭过法”的成因

半山文的“揭过法”不只是议论文的一种高超技法,而是作者思想、个性、学识、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其形成有深刻的原因。

(一)志向远大,思想进步

王安石是宋代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具有“矫世变俗之志”[4]10541。他的《忆昨诗示诸外弟》回忆说:“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十七八岁时就立下了自比“稷契”、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初知鄞县,即兴修水利,贷谷与民,施济民之术。又上书宰相、运判,献广开“生财之道”的富民之策。38岁时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提出了培植人才、实行变法以强国富民的系列主张。他在《上田正言书》中明确表达自己要“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宏大政治抱负。实施变法以后,更是以改革旧制来富国强兵、“膏泽斯民”为己任。正是这种“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远大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时处处从国计民生、民族前途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洞若观火地看透旧制度、旧事物以及错误言论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严重性和荒谬性,善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积极的、高尚的、进步的新事物。故能立意高远,抓住要害,提出扶正祛邪的精辟之论。

(二)性格刚毅,疾恶如仇

王安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温柔敦厚、处事中庸。而是特立独行、刚毅果决、疾恶如仇。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就说他:“其行卓,其志坚,超超富贵之外,无一毫利欲之泊,少壮至老死如一。”[5]14王安石个性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对“君子”特立独行、守道不屈人格的独特理解。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内忧外患交困。而统治者又因循苟且、不思振作。这是一个积弊丛生而急需变革振兴的时代,急需特立独行、守道不屈的“君子”来承担改革振兴的重任。王安石在青年时代就以这样的“君子”自期,《送孙正之序》是王安石现存散文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刚刚步入仕途表明自己政治抱负的宣言: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夫君子有穷苦颠跌,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

作者赞扬孟轲、韩愈不迎合流俗,特立独行,守道不屈,“术素修而志素定”,“若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这也正是王安石追求的“君子”人格和政治抱负。他主持变法时期,不畏“天变”,不恤“人言”,不守“祖宗之法”,冲破一切阻力实行变法,就是对这种“君子”人格的很好实践。二是王安石对改革救国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他在《上时政疏》中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行变法以强国安民。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悲剧必将重演。他在答宋神宗诏问的《本朝百年无事劄子》中流露了同样的紧迫感:“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种变法强国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与只有特立独行、守道不屈的“君子”才能辅佐君王完成改革大业的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王安石刚毅果决、疾恶如仇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折射到议论文中,就表现为对一切不利于国家振兴的思想、言行、事物的“零容忍”,一针见血地揭出他们的要害和荒谬性,必欲除之而后快。态度坚决,是非分明,词锋犀利,一语破的。虽有时不免矫枉过正,而其急于变法强国之心溢于言表。正如清人吴北江评《答司马谏议书》所说:“傲岸倔强,荆公天性,而其生平、志量、政略亦具见于此。”[3]913

(三)追求简古的审美趣味

半山文“揭过法”的形成与作者追求简古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关系。他对“近世之文”颇为不满。在《上邵学士书》中说:“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香,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因而追慕古人之文。他追慕借鉴的古人之文,主要是孟子、扬雄、韩愈之文。对于孟、韩之文,他主要借鉴其特立独行、守道不屈的精神和“务去陈言”的简古文风。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中所说:“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与王安石所说的“词简而精”,都体现出“简而精”的鲜明特色。半山文在取法孟、韩文之外,亦取法扬雄之文。刘熙载《艺概》中多次提到半山文取法扬雄之文:“曾子固称介甫文学不减扬雄,而介甫《咏扬雄》亦云:‘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息入无伦’。慕其文者如此之深,则必效之惟恐不及矣。”[1]32又说:“介甫文兼似荀、扬。荀,好为其矫;扬,好为其难。”[1]32矫,指卓然不群;难,指思考之深。扬雄文的“好为其难”,与王安石提出的“义深而明”精神相通。郭预衡先生也指出:“北宋文章有‘简古’一途,安石似沿此路。”[6]484王安石追求“简古”的审美趣味,使他行文力求词简义深,切中要害,形成简洁峻切的文风。其“揭过法”正是这种文风的典型表现。

总之,半山文的“揭过法”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形成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学养、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揭过法”各要素之间又有内在联系。立意高远、善抓要害是半山文“揭过法”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思想进步,心系天下苍生,肩负历史责任,才能从国家利益、民族前途、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着眼,透过纷纭复杂的表象,看清错误言论自私、保守、落后的本质及其危害,为抓住其破绽,巧妙反驳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思路,也才能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积极的、高尚的、进步的新事物,提出扶正祛邪的精辟之论。善抓破绽、反驳巧妙是其“揭过法”的有效方式。掌握了错误言论的内在联系和软肋,采用正确的反驳方式,攻击其薄弱之处,使对方一击而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词简而精、义深而明是其“揭过法”的有效手段。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王安石的议论文中,词简而精、义深而明的语言就是宣扬作者主张、批驳错误论点的“利器”和有效手段。三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使半山文成为刘勰所标示的议论文的典范:“义贵圆通,词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7]235其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的。

[1][清]刘熙载.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王省民.浅探王安石散文中的创新意识[J]. 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1-304.

[3][清]高步瀛. 唐宋文举要[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

(责任编辑:韩大强)

On the Mid Levels Cross Method in WANG Anshi Argumentative

YANG Yoush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in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mid levels cross method in WANG Anshi argumentativ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lofty idea, and seizing the key; two, good at grasping the flaw, and refuting cleverly; three, simple and refined words with deep and simple meaning. The formation of cross metho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uthor's thoughts, personality, knowledge and aesthetic tast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method are interconnected. The first is the premise and key to uncover the law, the second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uncovering the law, and the third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the cross. The three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make the model of mid levels argumentative.

WANG Anshi; argumentative; mid levels cross method; characteristics; causes

2016-05-10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重点研究项目(教古字[2009]047号)

杨有山(1958—),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1003-0964(2016)05-0111-04

猜你喜欢
半山孟尝君变法
半山,挺好
徙木立信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徙木立信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