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解读诗歌《告诫》中的现实意义
陈 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告诫》中描绘的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画面实则充满了无限的嘲讽,一方面对文中思想落后、麻木的母亲形象进行了讽刺,因为母亲告诫灌输给孩子的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向黑暗势力妥协;一方面,以蚯蚓这个意象来象征新生一代年轻人,告诫他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坚守,勇于反抗,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也是本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告诫 蚯蚓 嘲讽 现实意义
1.首先,面对诗歌创作的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当代中国各方面都处于一个上升期,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福利,人在享受的同时,不免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这些问题或大或小,其中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过于放纵自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导致思想作风的腐败和落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领域无不充满了肮脏腐朽的味道,面对眼前的无奈,作者选择大自然中一种独特的小生物“蚯蚓”作为切入点,凭文字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嘲讽,诗歌中的其他形象又有各自的特色。首句里的“蚯蚓”在这里很明显象征着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初入社会,不谙世事,缺乏处事的经验和与人打交道的圆滑,对于初生牛犊的他们来说,还不知道什么叫残酷,什么叫人情冷暖,完完全全将自己放入这个大的环境中。于是“以其渺小的弹性,顶撞碎石、阳光,和阳光下它自身的影子”,年轻人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凭着一腔热血,想要去冲破世俗,开创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却被“碎石”不断打磨着,被阳光炙烤着,落得头破血流。虽说年轻代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但是面对如此汹涌的暗势力,能坚强“活”下来的又有多少呢?失去平衡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抗衡。“阳光下它自身的影子”,留下的只有一个影子在抗争,无力呐喊。刚从泥土里被刨出来的“蚯蚓”,一入世就遭遇了这么多困难,实则难解。
2.第三节的第一句话中的“他们”指的是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们仿佛早已计划好一切,推着“被反绑着的人”出场了,这些被绑的人代表着正义风气的前辈们,受人束缚,没有反抗的能力,说明这些前辈们已经被驯服,被击垮,在威胁的打压下转向了眼前的“蚯蚓”。有权势的人试图利用老前辈们去伤害刚步入社会的新生代,但是这种做法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济于事,在别人看来是那样可笑,荒谬。这就反映了一种社会恶性循环,没有害人之心的人被逼着去害人,此刻,作者的笔力显得苍白无力:“吃它”。进而,那些权势之人对妇人进行无休止的嘲讽:“他们又推出一个人,一个妇人他们笑道:要不就割下她的奶子喂你”,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人的心理已经严重扭曲变形了,以此为乐趣来达到精神的满足。在这里“妇人”象征着文化程度低微的女前辈,尽管如此,这些妇人的心地善良,单纯朴实。具体分析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描写技巧和语言特色,动词“推”这样简单的一个小动作,小细节更是深刻反映了黑暗势力的轻而易举;“笑道”一词的使用,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一系列的话语口吻差不多,两者相较,都是以反面者的愉悦心理,尖锐的揭露讽刺腐朽势力;更有“割下她的奶子喂你”这种说粗俗之语的人。
3.第五章节中:“母亲叮嘱她的孩子:不管什么人盘问你,你都说,我和你们是同一个部分的”,此句恰好与题目“告诫”相挂钩,深化了主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在讲母亲告诫孩子要向黑暗势力妥协让步,不能反抗,这恰恰说明母亲(老一辈的人)由于受过深重的迫害变得麻木不仁,其实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妇人”一般。母亲作为社会的受害者、压迫者,不但没有警醒自己的孩子要站起来,反而教育孩子接受现实,继续受制于人,这一切看起来是荒唐的、可笑的。结合题目“告诫”,母亲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告诫,由此“告诫”也具有了讽刺意味。
4.面对以上黑暗势力对群众的种种迫害、压榨,作者是否就此罢休了呢,妥协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最后一节,作者再一次写到“蚯蚓”,再次升华主题:“蚯蚓就一直在我们的喉结里涌动,蚯蚓也和我们是同一个部分的”。作者的口吻语气瞬间发生了转折,开始变得强硬有力,告诫鼓励新生代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动,要独立,要自由。这与前面母亲的告诫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母亲的说教构成了一种否定的威胁和挑战。“蚯蚓”和大多数人一样,虽惨遭迫害,但是齐心协力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蚯蚓就一直在我们的喉结里涌动”示意我们中立者应该发挥敏锐的智慧、独到的感受力,去帮助新生代,一起铲除腐败势力。
纵观以上所述,《告诫》到底体现了哪些现实意义呢?诗歌中存在的腐朽文化又具有哪些特征呢?首先,冥顽性、分裂性、隐秘性、丑恶性、欺骗性等都是腐朽文化明显的特质,腐朽文化作为一种逆历史潮流发展的东西,它背离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政治理想,它反映的是人内心活动的纠结和扭曲,人的贪婪自私,卑鄙无奈。腐朽文化对一个民族,对集体,对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作者在这里借“蚯蚓”之口,“蚯蚓”象征社会上的新新力量,开展了一系列的控诉,对社会现象进行残忍的控告,并告诫年轻人:要想在世界的潮流中立足,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敢闯敢拼。
在这首诗中,“蚯蚓”受到了三重压迫:第一,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做事容易碰壁,情绪不太稳定,因为受到腐败势力的打压,内心崩溃;第二,受到式微的老一辈进步份子的错误“教育和引导”,接受腐败势力的间接迫害,无形中误入歧途;第三,受到自己母亲的迫害,被腐朽势力异化了的母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傀儡,“蚯蚓”们受到母亲的引诱。诗歌中还有完全沦陷的牺牲者:“被绑着的人、一个妇人、母亲”。其中还有一类形象比较特殊,“我们”作为一个中立者,对“蚯蚓”有着导向作用,能够助他们一臂之力,完成重要的任务。文本通过三重被压迫,三重迫害牺牲者和“我们”这三个方式展开“告诫”,无情的抨击了当代社会腐败之风、勾心斗角的现象,同时也警醒后人应当像“蚯蚓”那样,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让社会的风气走向正轨。
[1]余笑忠:余笑忠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鲁迅:鲁迅小说精选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