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体育运动学校 周卫新
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上主观能动性的对策
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周卫新
体育这门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和独特的特点。而体育运动学校对比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学校只是把体育当成一种学生释放压力的学科,而在体育运动学校中,体育是学校专门设置的特有学科,学生也都是专业的运动员。但是,很多在体校读书的学生由于对田径运动非常熟悉,所以很容易产生对田径课不重视的态度,认为自己对田径运动很熟悉。因此,如何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体校老师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本文针对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解决措施。
体校学生田径课主观能动性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而积极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而田径项目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尤其是在田径中的中长跑,就算是专业的运动员也会出现动作技术的错误,所以在田径课中提高学生中长跑的主观能动性是重中之重。
体校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了解仅仅限于在运动的动作上面,加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对田径运动非常熟悉,导致学生在田径课上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体校教师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田径教学,就是在教授运动技术前,在教授的课程中加强对于田径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宣传,让学生更加了解田径运动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对于专业运动的帮助和指导的意义。老师通过跟学生讲解田径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加深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印象和了解田径运动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渊源。另外,老师还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讲一些在奥林匹克运动比赛中田径运动金牌的社会影响力,让学生明白田径运动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通过讲解田径运动对专业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度、协调、耐力等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老师对田径运动的详细说明,一定会加深对于田径运动的认识和重视,从内心深处引起对田径运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人们行动的最大原因之一,而这种学习兴趣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兴趣产生的动力引起的,而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是满足他们兴趣的方法之一。例如,有很多学生都喜欢“中长跑”这项田径运动,所以体校教师在面对这种学生的时候,就可以制定一个专门针对中长跑专业运动的训练技巧。比如可以让学生先小步跑,这样可以改进落地技术发展关节灵活性和动作频率。主要的练习步骤如下:(1)两手扶器械或原地脚尖不离地的交换支撑腿练习。要求体重由一腿移至另一腿。(2)由原地逐渐前移过渡到小步跑20~30米。要求动作由慢逐渐加快。(3)行进间小步跑20~30米。(4)小步跑过渡到正常跑40~60米。要求大腿逐渐抬高,步幅逐渐加大,自然过渡到正常跑。(5)小步跑加快步频过渡到加速跑。当然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上体正直或稍前倾,重心高抬,骨盆前挺,全身舒展。大腿积极下压,放松膝、踝关节,小腿顺势前摆,用前脚掌着地、完成“扒地”动作,并迅速伸直髋、膝、踝三关节,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前后摆动。针对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进行专业的运动指导,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还调动了体校学生在田径课上的主观能动性。
大部分体校的教师在田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运用体育动作来示范,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尤其是教师在示范难度较大的体育动作时,不小心失败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看到完整清晰的体育动作,体校老师可以把田径课的内容与多媒体相结合,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动作抽象讲解单调乏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田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算是专业的运动员也宁愿选择自己偷偷练习。因此,体校教师可以在田径课堂中运用游戏的教学方式,游戏具有独特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活动形式。例如,还是在中长跑运动中,教师除了教学生专业运动技巧时可以玩个小游戏,这时无论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感不感兴趣都会想要来玩个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田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运用音乐手段,调动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效应和触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上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上的主观能动性时,要找出学生不爱上田径课的原因,并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了解,其次针对学生运动兴趣,加强运动专业指导,最后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样的教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体校学生在田径课上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1]项和平、许贵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6(22):129-132
[2]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3(23):1236-238
[3]黄信德.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3. 15(26):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