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明 李智玲
聋校高效语文课堂“四部曲”
谢爱明李智玲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展最大化,需要注重教材、教法、学法和评价这“四部曲”,每堂课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解读教材文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多元化和差异性的评价,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高效性”聋校语文课堂。
聋校;语文课堂;教材;教法;学法;评价
由于聋生听力的限制,他们在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特别是语言的障碍,使得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聋校语文课堂需要以“发展”为理念,注重教材、教法、学法和评价四个方面因素的联结。
教材是“导向”,教师是“向导”,教师在对课堂、学生进行“向导”的过程中,可“依托”教材,但不可“依赖”教材。要“吃透”教材文本,把教材变薄,才能使学生“乐学”。而要把教材变薄,就要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出“背后的东西”。
(一)研读教材,把握主线内容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对于聋生来说,有难度,而且穿插着顺叙、插叙的方法,很多学生在初读这篇课文时,感觉纷繁复杂、一头雾水。那怎么样帮助学生来理顺这篇课文,于“枝繁叶茂”中寻找主干呢?可从课文题目入手,提出“爸爸爱花”这条线;也可以从课文写作顺序入手,提出“毕业典礼”这条线;还可以从文中四件事情入手,提出“爸爸爱我”这条线。将这几条线在课堂上先抛出来,学生可选取任何一条线,再来读课文,就会容易一些。
(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与同龄普通学生相比,聋生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心智发展比较滞后,所以在聋校的课堂上,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考虑,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及缺陷补偿。这四个维度的目标,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实际,尊重差异,做到明确、具体、可行。
根据教材所把握的主线内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可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读、会写、会运用重点字词;知道本文所使用的写作顺序是插叙。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本文的线索,厘清文章的思路。3.情感与价值:体验文中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4.缺陷补偿: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立足文本,确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可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读、会写、会用重点字词,能根据本文线索,厘清文章的思路;而教学难点可设定为会用文中重点字词,知道本文所使用的写作顺序是插叙,体验文中的父爱。
基于聋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可采用“传授式”“主题式”“启发式”“情境式”“实践式”“讨论式”以及“拓展式”教学方法。
(一)传授式教学
传授式教学被认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知识本身的传达。由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常常处于被动之中,所以被教育者所诟病。不过,在聋校课堂中,由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受限性,难免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知识传授,所以这种方法常常会在新知学习时使用。此外,传授式教学关键也在教师,如果教师灵活采用设疑、提示语言,并有逻辑地层层深入,这个过程本身也能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二)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法是以主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1]
主题式教学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一堂课设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展开教学;二是根据内容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集中起来学习。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以“父爱”为主题,探讨父亲的爱是从哪里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他的背影,就可以体悟出那种如大山般深厚的爱。也可以以“父爱”为主题,将《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和《背影》放在一起来进行探讨:同样是表现父爱,这些文章表现的形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研究,掌握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并模仿进行习作练习。
(三)启发式教学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奋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教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在理解课文哲理“先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最后一点一点解决大困难”时,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这时有两种方法对于启发、引导学生的理解有很大帮助。方法一是画图。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在山的三分之二处画一个小人,从小人处到山底画一条大线段,表示大困难;然后把这条大线段分成一个个小线段,表示小困难;接着,再从小人的地方开始向山底的方向一点一点擦掉小线段,表示小困难一个个解决掉了;最后发现,整条大线段都没有了,表示大困难都被解决了。方法二是倒计时。这个“倒计时”不是看着钟表倒计时,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制作擦除式的“倒计时”图案,一开始完整的图案代表大困难,然后开始运行下一步,“倒计时”图案一点点被擦除,代表困难正在一点点被解决,到最后整个图案都消失了,代表整个困难都被解决了。
(四)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通常运用的比较多,尤其是课的导入部分。[2]
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之前,创设情境:假设你现在一个人流落到大海中央的一个小岛上,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也没有朋友,更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你在这个地方,不会有人来救你,这时你会怎么办?通过这样一种情境设置,能够很自然地引入到《鲁滨孙漂流记》一文的学习中,并且还能激起学生阅读整部小说的欲望,能够向主人公鲁滨孙学到一些生存的方法,以及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五)实践式教学
俗话说“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实践—生活—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比如:写一篇关于“冬”的作文,可是学生除了觉得“寒冷”“下雪”,对“冬”就再也没有其他概念了。如何让学生把这篇《冬》写得更完整呢?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让他们去观察、去触摸、去用心感受冬天的人、冬天的树、冬天的花……
(六)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充分体现着“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相探讨,寻求真知,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拓展式教学
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由于课堂知识是有限的,学的是方法,掌握的是技能。学生大量知识的获得需要依赖课内外知识的拓展。
在学习《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诗时,如何把这短短的十六字理解透呢?首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了解《诗经》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通过介绍一些来自《诗经》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身边来自《诗经》的人名等,不仅能激发起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还能进一步了解《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以及体味其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导引式”学习、“帮带合作式”学习、“探索实践式”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使得学生“会学”“善学”。
(一)问题导引式学习
问题导引式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在学习之前,先引导学生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二在学的过程中,针对教材文本、思维方式等进行提问。如,在学朱自清名篇《春》时,问问自己“这篇文章为什么有名呢?”“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又用到了哪些感官?”“作者是如何赞美春的?”“我会如何赞美春?”……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促使学生想办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帮带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好的帮助差的,强的带动弱的,所谓“结对子”便属于此种方法。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合作探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学习热情会得到激发。而且通过合作中的头脑风暴、思想交换,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变得更科学、更合理,知识容量也会变大。
(三)探索实践式学习
探索实践式学习主要是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后续探索,并敢于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探索实践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的评价要从多角度进行,实施差异性评价。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来进行。课前,可通过预习情况检查,了解学生基础;课中,比如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参与情况等;课后,比如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知识生成情况等。而评价形式则可以用直接的语言、肢体动作甚至一个眼神等,任何一个“润物细无声”式的评价,都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学生评价
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在真实、具体的基础上进行,可采用“等级式”评价,如“非常好、比较好、好、一般、不好”;也采用“情感感悟式”,如通过学习语文《走一步,再一步》,明白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逐步解决小困难,最后解决大困难的道理。
(三)家长评价
主要是家长通过某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对知识积累、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检查,可通过打分、文字评价等形式进行评价与反馈。
[1]施文江.主题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体育教学,2003,(1).
[2]朱东明.初中政治情境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吉林教育,2011,(12).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变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BA15021。
(作者单位:北京启喑实验学校,100035)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