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解偏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以《逍遥游》的教学为例

2016-03-03 03:11◎李
现代语文 2016年20期
关键词:逍遥游理解能力庄子

◎李 铭



教师理解偏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以《逍遥游》的教学为例

◎李铭

教师理解能力及理解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材文本内容解读的重要因素,现如今有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偏差,甚至误读文本内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问题更为严重。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逍遥游》的教学现状为例子,简单探讨教师理解偏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一、理解课程

理解课程是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材料与课程要素的理解。古德莱德又把“课程”划分成五个层次,即五种不同形态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即教师理解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指在课堂上或课外实行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由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领会的课程即教师理解的课程,在这五种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理解课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是经教师理解加工过的课程。教师在理解课程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知识水平、自身素养、兴趣爱好、文本呈现方式等。这些因素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每一位教师所理解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理解的课程与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思想内容往往存在一定偏差。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设计者的思想、课程内容、思想及主旨、课程的地位及价值等方面的领会,这些将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程内容的扩展以及课程深层价值的挖掘和发挥。对课程内容没有正确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不但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不正确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实现课程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产生错误理解或理解深度不够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逍遥游》的教学现状

《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具体体现庄子思想的重要作品,选自《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一书是继《老子》之后第二部道家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李白称其“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鲁迅先生则赞其曰:“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庄子》共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而《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艺术领域还是思想领域来看都是庄子的代表作。马叙伦在《为庄子义证成章题绝句》中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意思是说读《庄子》这本书要先读懂《逍遥游》这篇文章,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庄子的思想。《世说新语·文学》提到:“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可见《逍遥游》是理解庄子思想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

《逍遥游》是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篇,很多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文章,不理解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不明白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甚至有人提出这篇文章不宜作为高中语文选文。高中学生大多处于16—19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会对所学知识和文章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又缺乏明确地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高中学生学习《逍遥游》仍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笔者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讲授的《逍遥游》,发现四位老师在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不约而同地将庄子的思想总结为: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认为世界万物的产生及变化都是由道来决定的,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们要顺从自然界的规律。“逍遥”的意思就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无为而治,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作违抗,也不作追求。甚至有的老师在讲授中心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告诉学生不要有追求,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顺应造化。这些思想显然不是《逍遥游》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都是教师基于对文本理解偏差产生的不正确的结论和观点。

正如刘生良教授说到:“庄子的整个学说,表面上消极,实际上积极。”其积极面远远大于消极面,但是为什么在学生群体中却认为庄子的思想是避世的消极思想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师做了“代言人”和“传播人”。《逍遥游》是一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言文,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和解读,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理解文章。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恢弘庞大的场面:“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由鲲转化成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表现出了生命的灵动,是自我立志,自我转变,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体会立志的重要性,人一定要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标,只有志存高远,视野开阔,才能不为琐事羁绊。结尾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设想的修养最高者的不同道德侧面,是修养最高者处世的三个不同又统一的行为标准。从浅到深,无己,无功,无名,层层递进,进而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指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自由,是纯粹精神状态的自由,而不是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竞相追逐名利,往往有人在这过程中丢失自我,这时我们需要庄子的这种心态来历练崇高人格,让自己的心灵透透气,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因理解偏差造成的对《逍遥游》主旨的误读和误解,不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提高教师课程理解能力的策略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对课程理解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时刻注意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理解能力与理解水平往往与课程理解成正比,教师自身的理解能力越高就越容易理解课程目标和文本内容,也会更容易形成创造性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形成一种理解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注重与学生、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一)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理解课程少不了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要自己垄断整个课堂,多去倾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实际上就是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按照古德莱德的提法,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上创生的“经验的课程”,这才是学生真正领悟到的课程。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教了什么,更应当关注学生学了什么。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唤醒了教师的教育体验,使教师能够从课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权威的课程理论和观念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注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学生的参与下,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三维对话

以往的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编排设计,多由学科专家、权威学者等人来制定,忽视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群体的参与。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教师的实际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与文本的脱节。教材编制者应深入到实际的课堂和学校中去,深入到实践中,参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多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问题,了解各个层面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使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编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施方良.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马周周.庄子教育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李铭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810000)

猜你喜欢
逍遥游理解能力庄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