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县虬江第一中心小学 阴雪梅
组织有效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福建省沙县虬江第一中心小学阴雪梅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活动获得一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们重视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重视数学活动形式的把握,重视数学活动时间的控制,重视数学活动过程的把控,搭建能让学生既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又能动脑思维、体现个性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生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
有效活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整体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掘孩子的数学潜能,让孩子生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设计集现实性、生动性、挑战性等于一体的数学内容;组织能调动全员参与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活动;搭建能让学生既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又能动脑思维、体现个性发展的平台,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确实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那么如何组织数学活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因此他们的数学活动形式也应当是多样的,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平台,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活动的内容,以激活学生数学探究欲望。
教科书编写者从大部分学生的学情特点出发,设计了体现学生共性的教学内容,但不可能针对某个班学生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为此教师们要从本班实际出发,在书本一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调整和组织针对性较强的辅助内容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学生需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1.活动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启发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前,可选择这样的趣味活动:(1)师先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故事,再让学生接着讲这个故事,初步让学生感知重复的规律。(2)做猜花的颜色的游戏,学生先是盲目地猜,后来是发现规律后肯定地猜。
2.活动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例如在教学《百分率》时,就可选择让学生帮工商部门计算产品的合格率的活动:(1)猜哪种产品的合格率高(抽检产品,一种有50箱合格,而另一种只有40箱合格),初步明确产品的合格率不仅与合格产品数有关,还与产品总数有关;(2)计算产品的合格率;(3)探究合格率最高为多少(其他百分率最高为多少)。
3.活动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让学生多角度思维。
4.活动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让学生人人成为合格公民。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设计让学生计算节约的粮食可供你一家吃多久?全国人民吃多久?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数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学生个人的独立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活动,还可以是全班共同参与的大探究活动。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也可以延伸至课外,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为解决综合性的实践问题,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地开展。
为此,教师应重视活动形式的把握,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与动脑思维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些活动:(1)让学生动手对折手中的圆片,学生打开圆片后指出哪点是圆心,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2)让学生动口尝试概括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3)让学生动手比较同圆内半径、直径的长短关系;(4)让学生动脑思考为什么餐桌、轮子等要设计成圆形的。这种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操作相结合的数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动口中强化,在动脑中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活动是中心环节,课外活动是重要手段。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计算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应有效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去实践,去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将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运用课堂知识。
3.数学知识应用与多科知识应用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节约用水》这一数学活动,就要求学生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利用科学、数学课上学到的有关方法收集身边的浪费水情况;利用美术知识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告牌,奉劝大家节约用水;利用语文知识,撰写建议书,呼吁大家共同节约用水……在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活动的综合性后,教师更应让学生明白数学活动首先是姓“数”的,数学活动的落脚点在于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既要为学生留足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探究、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又要使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时间不至于过长,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出结论后,还有时间闲聊或把玩学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水平有较充分的了解,先预设好每一个活动的时间;还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活动开展进程,并适当地给予帮助,在大部分学生的活动结束后适当地叫停活动;同时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能通过鼓励性话语或肢体性动作叫停学生正在进行的与探究无关的活动。
对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教师既要关注活动的结果,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达成情况,情感体验情况(尤其要了解学困生的知识收获情况与成功体验情况);也要关注活动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与合作活动的配合情况(尤其要看学困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优生有无排他情况)。
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注意了上面三个方面还不够,还必须重视活动的整体把控。在实际组织数学活动的开展时,要能有效地把设计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借助一定的现代教学手段或教师机智的开场语言呈现给学生;要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最好能引导学生自觉把数学活动延伸至课外);要能在课堂上调控好学生的活动时间,不要让活动显得热闹有余,而数学探究味不足;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课前教师往往设计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适时展开。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应当灵活调控课堂,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适时调整、舍弃或增加一些数学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数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的活动,但我问题一出,除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脱口就说出了答案。这时我就很果断地舍弃了让学生数格子的活动,而把活动时间让位给其他活动(如1时等于几分,钟面上分针的转动速度是时针的几倍等)的开展。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的设想是引导学生通过看能否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出梯形的面积,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于是我又适时增加了让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切、拼等方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生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要求教师们在课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适时调整、舍弃或增加一些数学活动,并控制好活动时间,为搭建能让学生既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又能动脑思维、体现个性发展的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