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林 清
语文教育生活化研究
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林清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经历有效结合起来,将语文教育真正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教育生活化,是指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来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语文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享受学习,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与应用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1.从教育的历史来看,它是生活的需要。
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为语文教育的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体现,而是对其提炼、升华之后的产物。所以说语文教育生活化是生活的需要,它也无法脱离生活单独存在,二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2.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社会现象。
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去掌控一门语言。人自诞生之日起,便会身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环境也在慢慢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接受不同的语言环境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习新的语言。简单的说,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能够正确掌握中文,并熟练运用到生活中去。要真正掌握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光靠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法、词汇、拼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际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磨砺。
1.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也就是说兴趣的培养要立足于生活,并且要高于生活。从兴趣的理论意义上来看,它是一种心理选择,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是在特定的心理活动状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选择,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可以让人们自觉且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某项活动。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讲授和书本的内容上,文化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还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当做教学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小节,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表演不同的章节,学生们在接受这样的任务时,总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精心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语文教育的内容要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
语文是一门生活学科,是社会生活在课本上的体现。学生都处在一个心理建设的年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在慢慢的学习与形成当中,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这一阶段特别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以此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辐射,把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完美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将书本知识熟练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赠汪伦》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友情;朱自清的《背影》描述的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可以通过作文的方式,来让学生描述自己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
3.实现书本向现实的还原。
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离不开书本向现实的还原。学生首先会对书本内容进行阅读,并初步认识和理解,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书本感受生活,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很难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课本内容,更是难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老师的引导作用将尤其重要。在进行这方面的指引时,可以在教学时加强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将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例如,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你,浪花的一滴水》,是讲述雷锋的先进事迹的,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哪些像雷锋叔叔的人,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去等等,让书本上的内容向现实还原。
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将会对未来的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育生活化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封闭、僵化、教条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立体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和学校,而是可以在任意环境中进行延伸,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的语文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语文教育的质量也能得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蟋蟀的住宅》,在这个年级的很多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蟋蟀”,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所以老师在进行讲课之前可以指导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查阅字典,请教家长。而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考虑到“蟋蟀”二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过于偏僻,可以使用更为生活口语化的说法,比如蝈蝈、蛐蛐,结合影视作品,学生学习起来也会觉得生动有趣。
2.语文教育生活化将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语文教育仅仅在课堂上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课堂也不再是老师占主导地位,更多是依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加以方向指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因为生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同的环境需要运用到不同的语文知识,这就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布置设计广告语的家庭作业时,建议学生不要根据课本内容来完成,而是根据下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来进行创作,或者是结合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如家里是做服装的,则可以进行设计服装广告;家里是开餐馆的,就设计用餐广告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语文教育生活化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讲授与接受的关系了,而是更加注重二者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老师会积极地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并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面临课堂内外的语文难题时,老师会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总的来说,语文教育生活化,就是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提升,它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我们无论是在体验生活,还是在学习语文,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单纯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它需要与生活相结合,语文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老师,也是他们生活的老师,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张丽芳.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才智.2013:175
[2]高莲萍.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66-67
[3]曾毅.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教育探索.200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