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莹
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小学生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有待加强。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优化课内、深化校内、延伸校外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培养;课内;校内;校外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59-01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整体范围,将科学素养的培养分为三个部分:课内、校内、校外,并对三个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
1.优化课内,构建科学素养雏形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堂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科学课堂的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努力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适时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课内的科学素养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1通过教师的课例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深入解读教材,优化实验器材,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笔者在指教三年级《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对于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的探究环节,一开始教师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将回形针逐个挂在磁铁下方,发现由于回形针较轻,挂在磁铁两极(下图A点)和靠中间的位置(下图B点)时,相当一部分磁铁A、B两个部位吸引回形针的数量相同,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后经过课题组研讨,提出来多种改进方案:购买磁力更强的磁铁(实际发现仍然出现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数量相差不大,失败);将回形针改成螺帽(结构大螺帽挂不住,小螺帽挂在偏中间位置时很容易被两极吸引,学生操作困难,失败);改变实验方法,将螺帽平放在纸上,利用磁铁不同部位去靠近螺帽,记下磁铁不同部分吸住螺帽的距离,利用距离判断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成功)。
移动磁铁准备吸引螺帽吸住螺帽后将磁铁所在位置做标记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操作简单,更符合小学生的动手水平,活动难度降低,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实验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更是水到渠成。
1.2开放课堂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质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创造性解决问题。
开放的课堂内容能够很好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已有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但与线圈多少、铁芯大小有关,还与铁芯材料有关,新的发现,更是激起学生继续课外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1.3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本,倡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指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学生所在阶段的认知水准以及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设计方案,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上台展示、教师的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加学习科学的成就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能力。
2.深化校内,丰富科学素养内容
在校园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节、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通过参加、开展校青少年创新大赛、订阅科普期刊、观看科普视频、趣味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科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发掘科学素材,通过学生在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校内科普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感受、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考,积极主动的探究身边现象及事物的思维习惯。由于在此过程中,学生完全被置于学习和思考的主体地位,能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我评判,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3.延伸校外,拓展科学素养活动范畴
指导学生和家长建立家庭实验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科学,留意身边的现象,将科学探究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去。在家长的帮助或教师的指导下,能逐步形成对课外科学活动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家庭实验室中提炼额外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3.1将课内知识、原理延伸到校外,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室的探究活动。通过将课内原有显微镜知识、光路知识的重新梳理,学生们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还学习到了显微镜新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学生举一反三观察了大量的其他不合适做成玻片的标本,开阔了视野,更从这个实验中,学到珍惜生命、爱护自然的科学精神。
3.2将课内学习到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分析能力延伸到生活中,利用生活中存在的许多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生活及对日常问题的探究、分析、创新能力。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我们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评价的宗旨落实到课堂中和生活中。充分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需求,发展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新小学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樊琪、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 《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6期.
[3]《小学生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J],李建平,2002,《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