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架着炮”歧义成因之补议

2016-03-02 17:10:02王洁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歧义

□王洁



“山上架着炮”歧义成因之补议

□王洁

摘要:“山上架着炮”是一个“经典”歧义句,但学术界对其歧义成因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且多将这一歧义现象单纯归因于动词“架”的语义特征。通过对具体语料的分析证明:“山上架着炮”的歧义固然和“架”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但“山上”和“炮”的语义特征对于句子歧义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将“NP1处+‘架’类动词+着+NP2”定性为歧义句式,该句式要实现歧义,普遍受到“NP1处”和“NP2”的语义制约。

关键词:歧义;静态存在句;动态行为句;语义特征

“山上架着炮”是朱德熙先生提出的一个“经典”歧义句,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它可以变换为“山上有炮”(炮架在山上)和“山上有人在架炮”(山上正架着炮),前者属于静态存在句,后者属于动态行为句。关于这一歧义现象的成因,学术界通常归结为核心动词“架”的语义特征,但具体分析并不一致。徐阳春等(2008)认为,“山上架着炮”多义的原因是动词“架”具有[+附着]和[-附着]双重特征,而张先亮、范晓(2010)则认为,有些“NP1处+V 着+NP2”句子中的“V着”兼有[+附着]和[-附着]的语义特征,因此会出现歧义,“山上架着炮”就属于此类。[+附着]和[-附着]是一组对立的语义特征,说它们为一个词所同时具有,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相比之下,说“架着”而不是“架”兼有[+附着]和[-附着]的语义特征比较合理。但这种观点并未直接阐明“架”的语义特征和句子歧义的关联。不妨从“架”的词汇意义出发,将其语义特征描写为[+使附着],而“使附着”的结果就是“附着状态”,故[+附着状态]成为“架”的语义特征变体。同时,“着”既可以表动作正在进行,也可以表状态正在持续。于是:

“架”([+使附着])+“着”(动作进行)→架着1(动作行为)

“架”([+附着状态])+“着”(状态持续)→架着2(静态存在)

这说明“架”“着”的语义特征使得没有进入句子语境的短语“架着”有潜在歧义,但这种潜在歧义在“NP1处+架着+NP2”中是否必然会实现为现实歧义呢?如果“架”“着”的语义特征是“山上+架着+炮”实现歧义的充分条件,那么“NP1处+架着+NP2”就是歧义句式。但是,我们搜索到这样一些语料:

(1)垛口上面架着炮,大旗下面站着兵。(《杨家将全传》)

(2)驾驶室顶篷上架着轻机枪。《邵东文史 第3辑湘中二支队第三大队专辑》

(3)笸箩里架着迫击炮,木板上载着重机枪和弹药箱。(《中原夺鹿淮海大战》)

(4)地头架着步枪,犁铧掀起土浪。(《故乡的星星》)

(5)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歪歪斜斜的木板。(《竹心》)

(6)碗上架着筷子,碗里放着调羹,说明还要添饭、喝汤。《玉屏侗族自治县概况》

(7)鼻子上架着太阳镜。(《鏖战菲律宾》)

例(1)中,“垛口上面架着炮”只能指“垛口上有炮”,例(2)被理解为“驾驶室顶篷上有轻机枪”很自然,却很难被理解为 “驾驶室顶篷上有人在架轻机枪”。例(3)里“笸箩里架着迫击炮”指“笸箩里有迫击炮”,而不可能指有人在笸箩里架迫击炮。此外,该句里的“架”和(1)(2)句里的“架”虽然都表存在,但“架在笸箩里”是运输时的普通放置,而“架在垛口上”“架在驾驶室顶篷上”则是临战前的配备设置,因此,可以说“垛口上架有炮”“驾驶室顶篷上架有轻机枪”,而“笸箩里架有迫击炮”却难以成立。例(4)中,“地头”是个较大的空间,但“架着步枪”显然不是“正在架步枪”,(5)(6)(7)里的“架”字句更是对日常生活中普通放置状态的描述,没有任何歧义。

即使把以上例子中的“NP1处+架着+NP2”从上下文语境中剥离出来,它们仍然没有歧义,这表明,不能简单地认为“NP1处+架着+NP2”是个歧义句式,合乎语法的“NP1处+架着+NP2”都可以表现为存在句,却不一定能表现为动态行为句。在作为存在句的“NP1处+架着+NP2”中,“NP1处”只需承担“NP2的附着处所”这一语义功能,而在作为动态行为句的“NP1处+架着+NP2”中,“NP1处”的语义功能较为复杂。仍以“山上架着炮”为例:表行为的“山上架着炮”可变换为“山上有人正架着炮”,“山上”在语义上是双指的:它不仅是“炮”的附着终点,也是施事“人”的存在场所。当“NP1处”不能够成为施事的存在场所时,“NP1处+架着+NP2”就无法获得行为义,如例(1)(3):由于垛口、笸箩的空间形态特点,架炮者不可能站在垛口上、进入笸箩里实施架炮行为。可见,“NP1处+架着+NP2”要实现为行为句,“NP1处”必须和受事和施事同时形成语义契合,即使施事在句子表层并不出现。作为动态行为句的“NP1处+架着+NP2”对NP2的选择也较为严格,因为能够以“架着”的方式静态存在是否都能成为持续动作的支配对象受到NP2的意义制约,像“架步枪”“架木板”“架筷子”“架眼镜”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放置动作,无所谓“正架着木板”“正架着筷子”“正架着眼镜”(此时“NP1处”也常常不能充当施事所在处所),而战场上的“架炮”是专业的架设安装行为,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如:

(8)炮兵战士们紧张的架着炮,弄的叮当乱响。(《古城春色》)

概括地说,“NP1处+架着+NP2”要实现歧义,NP2一般应为“炮”“机枪”“桥梁”“电线”“电缆”等可以成为“架设”宾语的设备、设施类名词。

综上,“山上架着炮”之所以能够具有行为义,不仅与“架”“着”的语义特征有关,也在于“山上”和“炮”分别满足了作为动态行为句的“NP1处+V着+ NP2”中NP1处和NP2的语义条件,形成了合适的语义组配。进一步说,属于“NP1处+‘架’类动词+着+ NP2”句式的句子是否有歧义,与句首的处所短语,句末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也都有关系。如 “屋里挂着画”有歧义,但“墙上挂着画”“屋里挂着帽子”就没有歧义,因为“墙上”一般不是人的所处空间,“墙上挂着画”无法表达动态行为;“挂画”要仔细考量附着位置,需要一个过程,而“挂帽子”往往是顺手即可完成的动作,没有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冯志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徐阳春、刘纶鑫:《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第8期~第9期。

[责编崔达送]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歧义
eUCP条款歧义剖析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网络流行语“也是醉了”中“也”字初探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9:12:11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
语言与翻译(2014年2期)2014-07-12 15: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