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顺 常耀中 廖文军
公立高校的平衡计分卡应用及绩效指标的研究
□吴振顺 常耀中 廖文军
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内部沟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绩效的有效工具,运用到公立高校时要相应对战略、战略地图和绩效指标做出调整。公立高校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公司平衡计分卡提升股东价值目标应让位于公立高校提升社会价值目标,相应的战略和绩效指标将围绕高校如何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服务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来设计和制定。
公立高校;平衡计分卡;绩效指标
平衡积分卡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和诺朗顿CEO诺顿所共同开发的一种战略实施工具,通过平衡计分卡企业高层能有效地向企业员工沟通其战略,使他们明白自身工作与公司目标的联系并协同工作,推动相关流程和系统的建设,通过员工学习与成长、企业内部流程创新、客户价值实现来达成财务目标、实现企业战略。自1990年平衡计分卡系统诞生以来,由于其在推动战略实施、实现股东价值、促进绩效评估的优点,在企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当在营利性的公司运用时,由于以提升股东价值为导向,平衡计分卡框架最上层是以财务为角度来建立财务绩效指标,因而平衡计分卡也常常被用作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分为四层结构,从上至下包括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成长角度,各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上层的实现以下层为基础,因此有着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工具所不具备的优点,从而为企业所重视和广泛使用。首先,平衡计分卡既能评价财务因素,也能评价影响财务绩效的非财务因素或过程因素;其次,平衡计分卡不仅重视当下的结果、同样重视长期目标的实现;再次,平衡计分卡所设计的过程因素能较好地为日常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最后,平衡计分卡能向下传递战略并加以分解,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参与度,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平衡计分卡体系设计之初主要以公司为适用对象,以提高收入和生产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为目标,因而十分适合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组织。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承担培养高等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公立高校是公益性机构,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公立高校在组织目标、战略和财务目标方面具有与公司显著不同的特征,其战略制定、战略地图和绩效指标不能简单套用平衡计分卡系统,而应依据公立高校特征对平衡计分卡系统加以改造。
由于平衡计分卡系统与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相比具备突出的优点,因此平衡计分卡在公立高校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并在逐步展开。但是,平衡计分卡创立和应用主要以营利性企业为对象,因此,如果把平衡计分卡应用在公立高校,则必须考虑公立高校有别于公司的特殊性,并对平衡计分卡系统加以改造。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公立高校有着何种特殊的使命和价值目标,相应的战略和绩效指标有何特殊之处,应当如何调整其战略地图;其次,分析公立高校绩效指标的结构及其在平衡计分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给出小结和建议。
平衡计分卡是高层战略向下沟通和分解实施的工具,因此组织战略是平衡计分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公立高校
为国家所有,作为非营利性事业组织,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使命,承担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政府财政补贴和事业收费是公立高校主要收入来源。由此可见,公立高校的战略既不存在 “提升股东价值”的必要性,也不可能以 “提升股东价值”为目标。公立高校的战略应是利用有限资源来更多更好地产出高等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服务,即以 “增加社会价值”作为公立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
战略地图说明了一个组织如何计划把它的各种资产转化为期望的结果,指出了员工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系统,如何创新并获得合适的战略能力与效率,并且给客户带来特殊的价值,最终创造出更高的股东价值。由于高校战略具有不同于公司的非营利属性,主要给社会带来教育和科研等事业价值,相应的高校战略地图也具有不同于公司的特点,如不适用财务角度,而适用社会绩效角度。卡普兰和诺顿两人认为对于那些非营利性组织,应把他们的客户或委托人而非财务目标放在战略地图的顶端。
1.从社会绩效角度看
政府是公立高校的所有人和委托人,公立高校要确定旨在增加社会价值的财务战略,一是以有限的投入产出较高的数量,即以有限的政府财政补贴和事业收费,培养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维持更大的教师队伍规模,产生更多的论文专利项目等科研成果;二是以有限的投入带来产出较高质量的成果,即以有限的政府财政补贴和事业收费,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社会竞争力的毕业生、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影响卓著的教授,创造优秀的论文专利、高水平大规模的合作项目等。
2.从客户角度看
公立高校以大专学生、高校教师、产业机构等作为服务对象,要实现前述的高校绩效或社会价值,相应地以实现高校服务对象的价值提升为目标。包括为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企项目合作等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教师的满意度、企业的满意度等作为指标。
3.从内部流程角度看
公立高校要提升各类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制度、对外合作制度等制度和程序,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的条件,通过高效的程序流程来为教学、科研和对外服务提供更加便利的管理和后勤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设施、设备和场地等保障,从而提升学生、教师、企业的满意度。通过制度创新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如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来实现产学研合作,提升项目产出。最后,还要通过合法合规和健康环境管理流程来保障高校承担起社会义务。
4.从学习与成长角度看
首先,应努力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进修、自我学习和企业实践等手段方法来深化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从而为教育科研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其次,也应努力促进各个管理部门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高校内部流程和程序的运转、执行提供能力支撑。再次,还要完善教学培训的技术手段和内部管理的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而且包括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管理效率。最后,要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创造有利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习惯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的,注重创新、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环境。
综上可见,公立高校特殊的战略及其战略地图,决定了高校绩效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支撑实施体系,这是由高校组织的性质、使命、经费来源及其服务对象所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绩效的实现要靠下面层次的资源建设和完善。社会绩效是目标、是结果,学习和成长、内部流程、客户服务是过程、是支撑。以学生为例,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讲授和试验操作、良好的后勤和设备支持,就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高水平的辅导员、高质量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意识、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也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前来就读。例如,教育知识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和管理者才可能设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流程,进而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纲、教材和讲授,相应地才能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培养出知识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教学科研绩效离不开满意的学生教师服务,而满意的学生教师服务离不开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流程的支撑,良好的内部制度流程则离不开学校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社会绩效目标是战略地图中其他各个角度设计和实施的导向和指引。社会绩效目标将引导高校各个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广大员工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提升教学科研服务的社会价值;目前的瓶颈和不足在何处;为了服务对象满意度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就要对现有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思考,对于妨碍社会绩效目标提升的环节和流程进行改革和完善。而这种思考和改革工作,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具备识别价值、分析流程、改革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获得。缺乏社会绩效目标的指引,势必在激励和引导企业员工努力学习、改进流程、提升客户价值上难以形成一致的方向和协同的动力,在协调配合中容易产生不一致与冲突,将导致员工难以成长、管理制度流程得不到改进、管理服务水平也难以提升,最终难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绩效。
公立高校平衡计分卡是学校高层把战略向员工传递的
工具,是战略与行动、目标与绩效之间的行动地图,促成从底层到高层、从行动到目标的战略实施系统。平衡计分卡克服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注重财务因素不注重非财务因素、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员工缺乏积极性等弊端,可有效地应用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股东绩效的实现。高校具有不同于公司的使命和战略,其经费来源也与公司不同,因而以提升社会价值为战略目标,相应地有着不同的社会绩效指标,进而高校的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地图应据此进行调整。
公立高校设计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时,一方面应注意区分高校战略和价值与企业战略和价值的差异,突出高校非营利组织和实现社会价值的特点,并依据战略和绩效目标对战略地图中的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成长角度加以设计和实施,以形成对高校战略和绩效目标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公立高校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应加强对社会绩效目标结构的研究,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价值予以相应的指标衡量,不仅要衡量量的标准、而且要衡量质的标准。
[1]林梅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9):41-42.
[2]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战略困扰你?把它绘成图[J].哈佛商业评论,2004,(4):104-113.
[3]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顾基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后化债’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XJK014AGD006)和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湘教发[2011]76号)的研究成果。
G647
A
1671-0568(2016)32-0008-02
吴振顺,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常耀中,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廖文军,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