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3-02 22:42张维维李敏肖瑛李厚杰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6605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6024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民族高校

张维维,李敏,肖瑛,李厚杰(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6605;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6024)



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维维1,2,李敏1,肖瑛1,李厚杰1
(1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16605;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课程国际化是民族高校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维护各民族团结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高民族高校国际声誉及保证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立足民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这一现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制订课程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

[关键词]民族高校 课程国际化 国际化教学 民族教育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16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民族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民族高校学生具有多民族性、多层次性和多文化性的典型特点,针对具有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促进课程国际化是摆在民族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所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跨国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以国际化为导向,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2],这是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人才交流不断加强,学生、从业人员、项目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迫切需求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院校的自主发展、长远规划的战略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导向与树立社会声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3]。在此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很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从不同角度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措施与解决方案。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分为国外和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包括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两部分。刘正良、朱建刚、李延勇等一批学者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展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4][5][6]。

我国很多学者探究了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王一兵通过研究证实国际化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政治选择[7]。陈昌贵提出中国大学应该探索适合于具体情境的国际化之路,需要准确定位,并挖掘其特殊内涵[8]。韩延明则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走向和对策进行了探讨[9]。除此之外,顾明远、魏腊云、舒志定、杨德广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10]。

与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相比,探讨民族高校国际化的现实改革与未来发展还比较匮乏。白佩君在研究中对加快民族高校国际化进程提出了建议[11]。孙险峰、张欣等以大连民族大学为案例,对民族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进行了探讨[12]。马德山提出,民族高校在宏观上具有与非民族高校相似的普遍性特点,在微观上则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国际视野中借鉴和研究发展经验和模式,尽快进入全球化轨道更为紧迫[13]。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立足民族高校学生多民族性、多层次性和多文化性的特殊现状,要培养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必须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人才缺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14]。上述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然而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呈现形式和载体的课程国际化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对于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文献则更少。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迅猛推进的形势下,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髙等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要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略,切实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通过树立国际化理念,科学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政策与策略,研究与架构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探索与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以更强的办学实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从而加快我国民族高校改革的步伐,使民族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方面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升我国民族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二)意义

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民族高校居于我国民族教育顶层,不仅代表了民族教育的最高水平,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国际化自然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多民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骨干,学习综合大学的办学经验,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明确民族高校办学定位,实现民族高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大发展。

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是维护各民族团结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要求。各个民族风俗习惯与思想意识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异,民族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各个少数民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各民族内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促进课程国际化能帮助学生接纳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有助于各民族感情与民族习惯之间互相包容,维护各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是保证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民族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互认学分的联合培养学生数量与直接攻读大学学位的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如何为国际学生提供便利的多元文化交流环境、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帮助获取一流的专业知识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民族高校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对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如此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民族高校课程的国际化,成为了制约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瓶颈与障碍。

(一)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自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改革方向后,我国政府就开始逐步重视教育国际化及民族教育国际化问题。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在国家层面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政府在政策层面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很不健全,即教育国际化包括高校课程国际化没有专门的法律规章制度,也就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实施,致使国家有关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很难落到实处,使高校课程国际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进而严重制约了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发展。当前,严重制约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制度化发展的瓶颈就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其正常发展,同时也是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在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我国对高校课程国际化虽然有宏观的指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合于21世纪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但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也没有对国际领域方面的人才做出明确的规定。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课程培养目标及高校国际化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国际视野,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必然影响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质量,从而阻碍了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进程。

(三)师资队伍匮乏

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相应的师资队伍。虽然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推行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来实施,但是,我国民族高校师资本来就比较匮乏,更谈不上有与其相配套的推行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了。而且,缺乏相应的师资,再完善的课程也是无法推行下去的,更谈不上取得预期的效果了。再者,我国能够进行多语言教学的师资尤其年轻师资更是短缺,这不仅使当前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相对匮乏,也使未来的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捉襟见肘。没有相应配套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即作为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主要推行者的缺失,使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实施难以顺利进行。

(四)教材选用不当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选用不当。具体表现是,当前高校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引进的教材不辩优劣,只要是与国际化相关的教材就一律引进,这样引进的教材有的非常肤浅、档次较低;也有的高校盲目引进原版的外国教材,而不考虑学校自身情况。在教材使用方面,存在着忽略教材使用效度的问题,如让低年级学生过早使用原版外国教材,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外语词汇的学习而而非专业课的学习上,使专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材选用不当问题反映的是高校课程国际化过程中教方出现的问题,教材是进行高校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与载体,故教材选用不当,必然影响到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到高校课程的国际化。

三、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针对当前教育国际化还是停留在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层面,而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教育国际化及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规范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推行。首先,聘请有关专家及高校国际化相关的利益群体如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法规;其次,让相关的各利益群体讨论探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的草案;再次,把这种草案上报国家有关法律部门进行备案;最后,在推行课程国际化过程中严格遵守新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课程国际化纳入到法律法规的体系之中,使高校课程国际化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高校课程国际化才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进而取得预期效果。

(二)制订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国际化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要制订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首先,有关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咨询相关利益群体如专家来制订出明确的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培养目标;其次,有关高等学科专业应该咨询相关学科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诸多利益群体,进而制订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最后,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以保证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当然,要制订具体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需要相关利益群体团结一致为民族高校课程建设尽心尽力,这也是教育教学一致性法则的必然要求。只有相关利益群体齐心协力制订出明确的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培养目标,才能保证民族高校国际化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而取得预期果。

(三)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是解决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师资匮乏的主要路径。首先,在新引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中,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些常规培训外,还要邀请本校及其他知名高校的高水平教师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和考核;其次,派部分教师去国外高校与培训机构参加师资培训,这既可迅速提高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也让学生广泛受益;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补充。当然,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不只局限于上面的几条途径,还可以通过招聘及熟人推荐等方式扩充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师资队伍。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

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是解决教材选用不当问题的主要途径。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民族高校教材的选择使用是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才有可能做好教材的选择使用工作;其次,有关部门及高校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对学生、教师、专家等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咨询,然后制订教材选择使用标准;最后,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而且教材的选用工作必须以此为准绳。只有从思想、标准、制度上严格把关,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教材的选用才能够顺利进行,才能满足民族高校师生发展的需求,才能使民族高校课程国际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22-24.

[2]钱小龙,汪霞.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之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3):102-108.

[3]姚金雨.我国民族院校国际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10]陈权.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及其治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3):47-50.

[5]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18-22.

[6]朱剑刚.以国际化发展促内涵建设——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154-159.

[7]王一兵.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一杆标尺和一张路线图[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8]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7-82.

[9]韩延明.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向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2(2):28-30.

[11]白佩君.关于加快民族院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1):71-73.

[12]孙险峰,张欣,刘淑华.民族院校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的探索——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7):427-429.

[13]马德山.国际化:民族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1-04-19.

[14]陈达云.关于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

(责任编辑:赵淑梅)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71-04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民委发〔2013〕205号,项目编号:13042);大连民族大学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信号与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的探索”(大民院发〔2013〕24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维维 (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大连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On th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of Course International problems in Ethnic Universities

ZHANG Weiwei1,2,LI Min1,XIAO Ying1,LI Houjie1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05,China;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on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school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thnic universities,is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and national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our country,safeguard the national unity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improve ethnic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requirements,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ies must be based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particularity,perfec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develop course training target,construction h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teachers,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choosing to use.

Key words:ethnic universities;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ized teaching;ethnic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民族高校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