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崔景播墓志》初探

2016-03-02 21:19陈懿人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崔氏墓志

陈懿人,胡 月

(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 650091)

东魏《崔景播墓志》初探

陈懿人,胡月

(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650091)

墓志书风当属魏碑书法中的代表,而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北魏墓志中《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又因其镌刻精美、书法精湛,成为魏碑书法中的精品。然而自1958年《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在河北省出土以来,研究者甚少。鉴于《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具有较高的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相关史料,拟对其做一初步探讨,以为引玉之砖,不确之处敬祈方家学者教正。

崔景播墓志;志文;艺术特点

1958年夏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河北省博野县同连村村民在村南挖掘出土了“东魏镇远将军崔景播墓碑”一块。在这块仅53厘米见方的青石上,刻满了长和宽约2厘米的方格子,方格子里充斥着满满当当的楷书,朴实无华、静气素雅。该墓志名为“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1982年被博野县文物普查时征集,现藏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文物保管所。该碑是一块稀有珍宝,系国家二级文物。该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博陵崔氏世系提供了个案和第一手资料,丰富了学界对于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的研究。

一、志文与史籍

该墓志全称为《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简称《崔景播墓志》(以下皆用该简称)。该墓志刻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十月十三日,志长五十三点五、宽五十三、厚十厘米。”[1]10志石规整,为青石质,志石有盖(今已失),志身呈正方形。“志文21行(末行刻于志石左侧),满行20字。正书。”[1]10志文内容皆用正书镌刻,字口清晰完整,有界格,共407字,泐2字略有阙处。笔法工整、熟练、清晰大方,文字系独特的北魏书法风格。

墓志是北魏社会中官员贵族葬礼里重要的随葬品,起着不可替代的表明身份的作用。[2]北朝墓志内容依惯例而行,约为五个部分:一是墓主人的官职封号(“将军”、“太守”之类文武官职名号);二是出身(姓氏籍贯、家世出身,以及父祖官任与否);三是墓主人的生平梗概(为散体文,多赞颂溢美之词);四是墓志铭(主要追述墓主人生前建功立业的情况,骈体文,古今大同小异);五是子孙后代(提及子孙功业,显示门第昌盛。特殊情况下,由于墓主人英年早逝不得不追记墓主父祖辈,本文即为该种情况)。志主崔景播,也许是由于未及建立奇功而英年早逝;也许是由于史家之失,疏于记载,总之,未见史籍。

一般而言,在北朝的墓志当中志石的大小按照官员的品阶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制度。志主崔景播官至镇远将军,据《北史》所载,镇远将军属于九命中的正六命[3]1099,品阶为正四品①,通览这一墓志的尺寸大小是符合北朝墓志的基本形制的[2]。

志主崔景播,虽然正史失载,然而通过志文内容可知,崔景播,字叔稷,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早年便能博览群书、“敦诗悦礼”、“擅乡曲之谈”,年轻时候就有“拔群之誉”。有远大的志向,在同侪之中算是佼佼者。早年做过参军、司空城局等官,后来不断建功立业,得到皇帝的赏识,“仍迁镇远将军”。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五月卒于亲贤乡宜昌里,年仅三十二岁。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十月迁葬于先茔。

志文用较大的篇幅对志主崔景播进行了颂扬,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明了崔景播出身好。出身于“衣缨”、“世禄”之家,即“博陵崔氏”。博陵崔氏是北朝士族中是历史悠久的旧姓之一,自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已发展为北方的名门大族。史载,崔氏“自汉迄唐蜚声延誉,甚盛益兴,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为千年旧族……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在注重出身门第的当时,博陵崔氏确实是显赫门第、天下望族。第二个方面高度颂扬了志主崔景播的所建功业。第三个方面赞美了崔景播是文武兼修的全才。第四个方面表达了后人对崔景播逝世的无限悲痛。博陵崔氏在汉代即是名族,“魏晋时步入士族行列,连续三代在中央任职,高官不替”[4]。在北朝时,已经发展成为第一流的士族,曾广泛的参与政治,既通文史、又懂武略的志主崔景播正是其中的代表。

一般志文最后提及的是志主的子孙后代的功业,然而因为志主英年早逝,所以志文最后追溯了其父祖辈。根据志文,志主崔景播卒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五月,“春秋三十二”,可知其生于北魏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由于北魏政权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争,导致北方统一的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即东魏、西魏。志主崔景播处于东魏政权的版图之内,所以可知,志主崔景播是由北魏入东魏的人,其父、祖父、曾祖父当为北魏官员。志主崔景播的曾祖父崔绰《魏书》、《北史》皆有传,崔绰是崔懿之子崔连的儿子,崔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与范阳卢玄、渤海高允、赵郡李灵俱被征,寻以母老固辞。后为郡功曹,卒”[3]1159。崔绰因为出身高门,且少有声明,屡被地方官员举荐。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召见崔绰,并为朝廷“差次叙用”[5]。崔绰死后北魏朝廷又追赠他为中书博士,辅国将军,平原太守;崔景播的祖父崔超是崔绰的第三子,后官至淮南王中兵参军,雍州长史;崔景播的父亲崔元徽官至巨鹿太守,冀州司马。由于“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称‘房’者始多,以‘房’称‘族’逐渐取代了以‘门’称‘族’”[6]。“博陵崔氏”在北朝是天下士族之冠,家族的昌盛和人员增多,导致了“分房现象”的出现。“博陵崔氏”后分为七房,后燕秘书监崔懿长子钜鹿县令崔连的后裔,号为“博陵大房”。崔景播系崔连的后人,当是“博陵大房”这一支脉,身份显贵。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政治离乱的社会中,尤其“北朝以军功贵族为政权支柱,‘武’的色彩就浓厚的多了”[7]412。崔景播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北朝“重武”的品位[7]421,因此正六命的镇远将军也可看得出崔景播不但军功卓著,而且颇得朝廷重用。遗憾的是,正史失于记载崔超、崔元徽、崔景播;幸运的是,埋藏于地下1400多年之久后重新面世的这块《崔景播墓志》可补正史之阙,丰富了对于崔氏“博陵大房”支系的研究。

通观全碑镌刻精美、书法精湛、灵动鲜活,堪称北魏墓志中的精品,加之出土较晚,保存也非常完好。唐以前善书者不以书名,志石多不留撰文、书丹、镌石者姓名。虽然没有书丹者的姓名,但是由于志主崔景播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又是东魏镇远将军,位至“正六命、正四品”,所以可以断定该墓志当出自当时书法名家之手。

二、《崔景播墓志》艺术特点

永嘉南渡以后,北方中原地区五胡入主,原先风流蕴藉的士大夫风气早已荡然无存。但是,书法艺术却在继续朝前发展,北朝书风沿承了魏晋书风的长处,集中表现为无与伦比的魏碑书法艺术。墓志是魏碑中的典型代表,《崔景播墓志》又属墓志中的精品。其艺术特点是鲜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笔法

因为墓志属于魏碑的一种,北魏墓志一般比较浑厚,方笔凛凛,方峻而端正,端重古拙,锋芒毕露,庄严肃穆,有峻险森严之感。《崔景播墓志》在整个魏隋时代的墓志之中风格特异。《崔景播墓志》笔画瘦劲,线条生动活泼,笔法与结构变化丰富,充满趣味,具有比其他楷书作品更高的趣味,尤其点画含蓄,线条松沉,耐人寻味。《崔景播墓志》中有很多圆浑之笔,转折之处多使用内方外圆调锋笔法,外柔而内刚。笔势上,横画左右角度不大,平和放松,起首含蓄,不刻意造险,无雕凿之习气,窥其运笔颇有隶书的意味。犹如一位阅尽世事的智者倚松而坐,尽显高古之意境。

(二)结构

一般来说,北魏墓志的结构大都方正,尤以北魏后期以“斜划紧结”的“邙山体”为主要特征[8]。通览《崔景播墓志》,就字的结构而言,也是很有特点的。在结构上则体现汉隶“平画宽结”的结构特征,结体比较松沉、空疏,但是松而不散,空而不浮;结字宽博,稍显左右八分,体势稍扁,内部空间大,显得雍容大气。而且用笔精妙,结体奇拙。

(三)章法

就整体的章法而言,字距、行距都非常的大。乍一看,显得散漫而自由,但却是形散而神不散。大量的留白,显得整体疏朗空灵,散淡简远。字间呼应和谐,姿态奇逸,或俯或仰,或揖或让,不衫不履,浑然天成。

(四)与《张玄墓志》的关系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因张玄字黑女②,所以又称《张黑女墓志》③。《张玄墓志》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转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字微扁,体含动势。既承北魏神韵,又开唐楷法则;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文尔雅。《张黑女墓志》是魏碑中的“铭心绝品”,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对《张玄墓志》有这样的评价:“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 者”[9]。 《张黑女墓志》 是北碑之佼佼者,从书法风格上看,《崔景播墓志》与《张黑女墓志》似有传承关系。对比两志可知,其中有很多字处理得极其相似,都是以圆、扁为主;两志都约20行,满行20字;《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早《崔景播墓志》(公元543年)仅十二年。 《崔景播墓志》刻工率意,笔画洗练秀劲,结字寓巧于拙,质朴自然,书丹文字的笔意体现充分,实属墓志精品。如果说《张黑女墓志》是由汉隶向魏楷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种极至,那么《崔景播墓志》就是由魏楷向唐楷发展过程中,对《张黑女墓志》为代表的魏楷极则的一时嬗变。也给我们后人很多借鉴,丰富了我们对魏碑的认识。

三、志文本身

首先,北魏墓志内容在结构安排上,分为“序”和“铭”两个部分。在“序”的部分里记载死者的姓名、籍贯、家世和生平;“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死者进行高度赞扬和深切悼念。在序中,多有骈句使用,文辞精美。一般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家世,再叙及死者生平事迹,最后记述死者逝时和葬地。而《崔景播墓志》却不同于其他墓志,在铭文的最后却是记述了死者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一般墓志之中需要叙及志主后人,由于志主崔景播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所以也不得不改为追及父辈先人。

其次,此志铭文四字成句,八句一换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为讲究。这是典型的骈俪文,辞藻华丽、文字优美,符合时代风气,也合乎墓志文学的风格。其具体内容是对作者的生平、功业所做出的评价,并且也表达了后人对其逝世的无限哀思。

再次,错断之处:“祖超,淮南王,中兵参军,雍州长史”。据此断句,其祖父崔超当为淮南王,当时北魏皇室系鲜卑拓跋氏,孝文改制以后,拓跋氏改为元氏。由此可以推断崔超属于异姓封王,这必然为史书和史学家大书特书,然而遍查《魏书》和《北史》而未有《崔超传》,更不见其为淮南王之事。所以此句系错断,当为:“祖超,淮南王中兵参军,雍州长史。”

最后,志文当中:“(景播)兴和三年岁次辛酉五月丙子朔七日壬午卒于亲贤乡宜昌里。粤以武定元年岁次癸亥十月戊午朔三日庚申迁袝于先茔。”这也是当时的一个习俗,客死异乡者,三年以后才可迁归祖茔刻石成志以记之。

四、结语

1993年,荣宝斋将《崔景播墓志》收入《墓志书法精选》,首次面世。同年,《中国书法》第二期刊载。2004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编的《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1]10收录了《崔景播墓志》。2009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其中第十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编·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 收录了《崔景播墓志》[10]。由陈浩、卢建成等人主编的《中国书画典库》[11]也收录了《崔景播墓志》。《崔景播墓志》开始为人所重视,其独特的意境、典型的书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书法家所临摹、传承、发扬。

在北朝社会,那个政治动荡、社会离乱的特殊年代,书法艺术却大放光彩,《崔景播墓志》是北魏墓志书法中的精品,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犹如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历经千年而岿然不动。因此,不管是从书法艺术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史学史料价值的角度,其作用都不可小觑。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和书法家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使之不至在历史的长河和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陨落。

注释:

①此系北朝官职系统的特点,北魏沿袭周制,官品分为九命,每一命又分为正、从两阶. “镇远将军”属于正六命,相当于正四品. 另据北朝旧制,朝廷在奖酬将士之时,往往在授予武号“将军”的同时,再授予一个文号“大夫”之类. 这在北周发展为“双授”制度,北周军政官僚的头衔,都是一武一文、两两成双的. 又由于北朝“重武”,所以武号“将军”职衔重于文号“大夫”职衔. 根据北周制度,正六命的“镇远将军”,还会被朝廷授予文号的“谏议大夫”. 参见阎步克著:《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3页.

②张玄,字黑女,读作“he ru”,音同“褐汝”.

③清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

[1]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C].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

[2]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J].中原文物,2002,(1):56-63.

[3]李延寿.北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郑芳.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10.

[5]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76.

[6]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8.

[7]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张鹏.北魏墓志书风审美探源[N].中国艺术报,2009-10-13(2).

[9]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4.

[10]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78-186.

[11]陈浩,卢建成.中国书画典库·13函17卷魏碑四[M]. 北京:线装书局,2001.74-75.

K239.21

A

1672-4658(2016)01-0110-03

2015-10-29

陈懿人(1991-),男,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书法史、中国古代史;胡月(1991-),女,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书法史、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崔氏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赋与唐代墓志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昆剧《朱买臣休妻》的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