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敬娟
(吉林省敦化市高级中学)
谈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
卢敬娟
(吉林省敦化市高级中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总结几年来的高中物理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物理知识感兴趣,乐于探究所学知识,往往能够使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物理探究成为其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和源动力,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提高方面应该努力探寻的一个突破口。对此,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不容置疑,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学习。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始终注重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尽量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努力使学生听得入迷,追求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享受,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并将物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有效分化,务求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不难学,从而产生学好物理的坚定信念。
1.做专业性的物理老师,更要做博学型的研究者
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其他学科知识、社会知识。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讲授专业的物理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广泛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不仅会使学生觉得新鲜,产生好奇心理,而且会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我联系新闻时事“花盆坠落伤人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花盆下落和纸张下落为什么对人的伤害不同,引入探究物体下落的相关因素有哪些?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2.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通俗的讲解,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消除师生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艺术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严肃刻薄的冷面孔,以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去看待学生,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对学生付出真心,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每次遇到难解之题或不理解之处,乐于与老师交流探讨。
物理中的公式、定律、概念,通常是比较抽象的物理理论,光靠老师的口述讲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枯燥,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感觉乏味,磨灭了学习的兴趣。而物理实验却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的特点。为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把理论回归现实,用实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在亲身经历、亲手探究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生成,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用一根绳子拉东西比用两根同样粗细的绳子拉东西容易折断。这时我们可以用两根同样轻的细绳系住较重的东西,只用手拉住一根绳子可以勉强把东西提起来,再换成两个学生分别同时拉两根绳子把东西提起来,并不断增加两根绳子间的夹角,学生会意外地发现拉到比较大的角度时绳子就断了。这样的实验,看似简单,却为讲清求分力要注意两个分力的方向扫清了障碍。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形式简单讲授,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疲劳。同时,在教学一些抽象的物理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学习感受。而多媒体技术则以动画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通过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动态变化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能够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体验,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电源电动势、曲线运动的轨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等知识,一些教材虽然对实验的原理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总是比较抽象,而且我们也无法通过实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将实验原理、仪器使用等都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从而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看不见的东西可视化,无形的事物有形化,真正做到声、文、图并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透彻。
高中阶段的学生知识有限,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除了需要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引导之外,同样需要鼓励与激发。为此,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对于中上等学生,既要避免虚假客套的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时不妨给予恰当的批评指正,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实际,这样一来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又适度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引导他们与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使他们深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物理知识,这样可以解除他们被动抑制的心理状态,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情绪。此外,评价还要及时,不及时的评价,因时过境迁,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张甜甜.浅谈高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1.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