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同找异学说理
——《学与问》教学札记

2016-03-02 11:21江苏省镇江市江科大附小石苏黔
学苑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沈括哥白尼事例

江苏省镇江市江科大附小 石苏黔

寻同找异学说理
——《学与问》教学札记

江苏省镇江市江科大附小 石苏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寻同找异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领悟到说理文的语言特色和常用的说理方法。

说理文 方法 异同

《学与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由于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三篇说理文,所以对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找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概括哥白尼好问、沈括勤学好问这两个事例并不是难事,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对两个事例寻同找异

师:仔细阅读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人的事例,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名人,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是波兰科学家,创立了“日心说”;一个是宋代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师:作者为什么选取两个名人的事例?

生:因为名人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举例证明自己观点时,所举的事例要有典型性,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勤学好问。

师:这两个人都是名人,身上肯定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为什么作者就写他们的勤学好问?

生:因为文章的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举的例子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大家的意思就是要紧扣观点举例。这两个事例有许多相同之处,那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国籍不同,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

师:为什么不举同一个国家的?

生:这样是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要想取得成绩,必须勤学好问。

生:作者在写哥白尼的例子时,重点写他的好问,写了他问的动作,问的问题,没有写他怎样解决问题,写沈括的事例时,既写了他的问题,也写了他向妈妈请教,更写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解决了问题。

师:你的这一段回答是想告诉我们写哥白尼的事例,作者侧重于写他的好问,写沈括,侧重于他的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案例二】对两种文体寻同找异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沈括的例子太简单,进行了改写,变成了一个写人的片段,找找有什么不同的。

生:字数不同,一个160多个字,一个300多个字。

生:一个简单地写沈括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一个详细了沈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师:要不要详写?为什么?

生:不要详写,因为我们这不是写人的文章,是说理文,是用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了说理文的语言简洁,事例不需要太具体,只需要能证明观点就行了。在这里,哥白尼的一连串问题和沈括的观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强调的“点”。而写人的记叙文就要详写这些方面了,看来文体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附沈括事例的改编: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放下书本,皱着眉头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走到院子里,看见妈妈在除草浇花,就走上前去,拉着妈妈的手说:“刚才读到一句诗,说人间四月,桃花才盛开。这是怎么回事呀?是不是诗人搞错了?”妈妈想了想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听了妈妈的回答,沈括心中的疑团还是没能解开,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时不时想起。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他们沿着山路往上走,感到越来越冷,沈括忍不住说:“真冷呀!早知道多穿几件衣裳了。”突然,他想起了《大林寺桃花》:原来诗人没有搞错,深山里的寺庙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难怪桃花要到四月才盛开。沈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难题,心里高兴极了!

以上两个案例,笔者都采用了寻同找异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这种教学策略便于学生剖析研究,发现说理文的语言特色和常用的说理方法。

首先,笔者让学生寻找两个事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个事例写的都是名人,都是写“问”的,由此告诉学生列举事例应该紧扣观点,而且要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使人信服,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促使学生对两个事例深入辨析,进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说理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个事例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一过程,是告诉学生举例证明要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加以论证。学生提到的国籍不同,也说明列举事例要有广泛性。

最后,笔者将沈括的事例从160多个字改编成300多个字,让学生找出异同,学生发现了虽然都是事例,但写人的文章要详细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而说理文不需要太具体的描写,语言要简洁,要为观点服务,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说理文因其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虽在小学教材中,只有5篇,《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记叙文,教几则事例,也不能抛开事例,空洞说理。教学说理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寻同找异的方法来进行,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事例,学会常见的说理方法,为第四学段说理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说理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学与问》教学侧记.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沈括哥白尼事例
沈括
人是自己的太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笔记大赛
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