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发展时期的性别教育

2016-03-02 05:47王俊燕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男孩青少年

■孔 屏 王俊燕

论不同发展时期的性别教育

■孔屏王俊燕

孩子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性别。我们都知道,答案不外乎两种:男孩或者女孩,也就是我们通过肉眼观察其外生殖器所判断的,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最基本的生物性差异。但是,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性别的差异外,还有社会性别的差异。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男女两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实中,有不少男孩喜欢穿女孩的衣服,说话娘娘腔,而有些小女孩又像个假小子。这种现象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对孩子恰当的性别教育所导致的。重视不同时期的性别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什么是性别教育

目前,我们在不同情境下接触到的性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其实都应该包含在性别教育之中。具体而言,性别教育,就是指引导和影响孩子向适合于自己自然性别特征的健康的个性品质、风格、行为发展的活动。简而言之,性别教育的目的就是让男孩有个男孩样,女孩有个女孩样。从社会化的角度而言,就是让孩子顺利完成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取决于孩子如何被教养。比如,同是女孩,可以被教养成温文尔雅的人,也可以被教养成极具攻击性的人。法国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波伏娃认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变成的。”说的就是女性的性格特点来自于传统社会文化的规定这个道理,它涉及到让孩子认清自己性别角色的问题。每个人自幼通过家庭的教化、学校的训练和社会的影响,性别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通行的模式,形成各自的性别角色。

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一)性别教育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了解自身的起点,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一岁半左右就能根据外貌判断图画上的人是男是女,但这时候他还不能搞清楚自己的性别;两岁之后他可以说出自己的性别,但是还不清楚性别是自己的天生属性,以后也是不会变化的,而且在这之前,孩子还无法判断一个留着胡子、梳着辫子的人是男是女,有时甚至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6岁的孩子,就能确定穿着亮丽衣服的是男孩还是男孩,留着短发的是女孩还是女孩,也能肯定人的性别是从出生就一成不变的,他的性别认同基本发展完善。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二)性别教育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因此,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否,与性别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专家指出,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期没有受到恰当的性别教育。

(三)性别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

性别教育不仅使孩子顺利完成性别角色社会化,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和文化要求的合格公民,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摈弃传统性别主义的错误之处,摆脱错误的性别分工的束缚,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也发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口号,进一步增强女性的自信心,争取各方面的男女的真正平等,推进在制度、文化等领域的性别平等建设和完善。

三、不同时期的性别教育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性别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也是各异的。这是由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一)婴儿期的性别教育

众所周知,人生来就有两性的差别,即生理差别。这种差别终生不变,恒定终生。有人认为,性别教育主要是针对一个人社会性别的教育,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其实不然,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严格来说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我们必须注重婴儿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这就对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正确对待自己对孩子的性别期待

在孩子出生之前,每一个准爸爸、准妈妈都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偏好对其性别有一个期待。但是,生男生女并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所以,难免会出现孩子的性别与自己的期待正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这种失望,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进行所谓的“男孩女养”或“女孩男养”。殊不知,有很多的同性恋、异性癖、异性装扮癖等心理障碍以及“男孩没有男孩样,女孩没有女孩样”等症状形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期,甚至婴儿期,是因为在那一时期他的父母采用了错误的性别教育观念。

2.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有人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但是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名字往往有强烈的性别色彩。比如,给女孩子用的字多侧重外表形象和内在修养,如雪、月、花、娇、洁、惠等;给男孩子用的字多侧重个性和才能,如龙、虎、杰、俊、才等。另外,名字往往包含着家长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期待,比如“胜男”、“超男”等,一听就能辨别出孩子的性别,以及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待。名字的象征性含义,会影响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识,尤其是性别意识和活动倾向。所以不要轻易给男孩起女性化的名字,反之亦然。

3.恰当的着装打扮

着装打扮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女孩子就要梳辫子,扎头花,穿裙子,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而男孩子就该理短发,衣着简洁大方、利落,颜色不可过于鲜艳。所以,父母给孩子进行打扮和选择服饰的时候要体现性别差异:女孩子服饰的颜色和式样要追求艳丽,并且在头发梳理上下点功夫,体现柔美;男孩子服饰多追求质朴,体现“阳刚之气”。这种选择也包含在孩子出生之前的衣物储备上,不要根据自己的性别期待去准备,而是准备一些中性颜色的衣物。

4.选择合适的玩具

玩具如名字和服饰打扮一样也带有很强烈的性别色彩。选择玩具时,应注意男孩与女孩的特点,最好不要玩同样的玩具。女孩子的玩具可以选择洋娃娃之类可爱的东西,可以安静地玩,最好不要选择枪、炮、汽车、飞机等阳刚勇猛之气的玩具;男孩子的玩具可以选择枪、炮、车之类的,以体现勇敢和力量,可以边玩边做大量的身体运动。孩子在玩不同的玩具时,两性活动的不同倾向和心理差异便会不断发展。

5.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

父母常以自己的活动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孩子。所以,父亲对女儿说话要温柔,不厌其烦;对儿子说话则要干脆,说一不二。跟女儿玩时要文雅,跟儿子玩时可以“粗野”一点,等等。父母在给女儿讲故事时,要选择人物温柔美丽、感情缠绵、气氛舒缓、环境幽静的内容,对儿子讲时要选择一些情节起伏跌宕、紧张惊险的内容。

(二)幼儿期的性别教育

孩子进入3-6岁,就进入了幼儿期,就开始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一重要的社会场所,也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此时,父母对他虽然还有影响,但不再是第一位的,而是让位给了幼儿教师。孩子也开始受家庭和幼儿园两种教育的共同影响,且以幼儿园教育为主。这个时期的性别教育也主要是在幼儿园通过幼儿教师来进行的。

1.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绝对不能形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能笼统、固定地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比如说,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地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2.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

刚出生的孩子是没有性别意识的,以后他们意识到身体上的性别差异,然后他们开始模仿与自己同性别人的行为,逐渐认同自己的性别,并形成了性别意识,即性别是有区别的,不同性别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做不同的事。这是一种传统的性别意识,易导致幼儿形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是造成不同性别幼儿在未来发展中差别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构建并形成幼儿现代性别意识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尽量选择一些反映性别角色多样化的材料。

其次,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游戏、幼儿园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几乎每一个幼儿园都有“娃娃家”,在那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当也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比如,玩“餐馆”这个游戏时,服务员标志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避免给幼儿带来性别角色上潜意识的影响。

再次,消除自身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努力培养双性化心理。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点的影响。虽然女教师的体贴细心让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但女性教师也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如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的儿童,抑制攻击性强的儿童,从而可能造成男孩对幼儿园的不适应和逃避。因此,女教师应消除自身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努力使自己不断向着心理双性化发展。另外,幼儿园管理者也应该引进男幼教,平衡教师队伍性别结构,让幼儿接受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教育和影响。

3.加强家、园、社会的结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性别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因为从某种角度说,家庭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要大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所以,幼儿园工作者在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另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呼吁大众传媒,尤其是针对幼儿的媒体,在宣传时更多注意两性的共同点,让幼儿意识到男性、女性同样伟大,同样具有创造成功的能力。只有做到了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三)青少年期的性别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这句话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何等的重要。青少年时期是性别角色意识真正形成的时期,青少年正处于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需要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但是,青少年的性别意识和科学的性别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没有专门的教育与引导,他们就会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对待社会共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从个人的性别经验中、从他人的性别角色模式中、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和社会性别分工中学着自己塑造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和女人的形象,形成自己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行为。因此,青少年的性别教育在其一生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它决定一个人一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什么样的妻子和丈夫,什么样的父亲和母亲。所以,必须给青少年施以科学的、正确的性别教育。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教育者要教育青少年学会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由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2.赋予青少年恰当的性别角色期望

首先是父母本人对青少年的期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行为的影响,并按照父母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逐步形成与自己性特征相应的角色行为。性别角色行为的发育,儿童期是个关键期,学者们称之为“性的烙印期”。儿童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性角色行为模式,就会相当稳定,并成为其恒常性个性特征。

其次是学校中教师的期望。孩子性别角色行为获得正常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学校,因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向伙伴观察、模仿、学习的机会,而同龄人间的模仿对于获得性别角色行为的认同至关重要。在学校中,教师的期望直接影响同学间模仿学习的方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期望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期望效应”。而这种期望会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及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3.合理利用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广播、杂志、网络等,也无一不在向青少年传递着社会的性别观念。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性别公平理论的宣传,使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性别公平是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4.采用性别教育的理想模式——双性化教育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特别要指出的是,心理素质双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许多研究成果证明,双性人格的人可能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比性别典型的人做得更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全部特点,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男性气质,也能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女性气质。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不仅具有较高的自尊,而且较少有心理疾病,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

[3] 高靓.性别教育教什么?[J].少年儿童研究,2005,(12).

[4] 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J].教育评论,2006,(2).

[5] 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

[6] 陈微.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关于当代青少年的性别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12).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男孩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男孩胆小不丢人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老男孩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