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红
《检阅》(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公开教学已是去年的事了,但我仍记忆犹新。不是因为别的,只因本课“插图”教学环节的问题设计先后两次出了毛病,使我在磨课中走了弯路。而这“弯道”的磨课过程却又让我悟出了一些道理,这对我后来的教学业务成长大有裨益。
考虑到本文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故此,课前我特意将这幅“插图”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并提问——
师:从本课“插图”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很多人。
生:我发现有鲜花和旗帜。
生:我发现房顶上也有人。
……
一时间,学生们叽叽喳喳,耗费了不少时间,却没有一个学生讲到关键之处:拄拐的克莱谛神情专注地与队友们一起参加检阅。针对这一情况,备课团队帮我进行了分析:学生之所以如此回答,是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偏广,主旨不明确。我觉得他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我和备课团队一起认真推敲研讨,重新设计问题。
师:通过对这幅“插图”的观察,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很热闹。
生:儿童队员们走得可认真了。
生:我们对儿童队员的队伍很满意。
……
显然,学生们比上次回答得贴切多了,但还是不够完善,没能较好地揭示课文中心的含义。随之,我与备课团队继续交流。备课团队认为我的提问还是不够明确。于是,我再三斟酌后又对提问的角度做了些许变动。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支儿童队员的队伍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儿?
生:有一位儿童队员拄着拐。
师:那么,这位拄拐的孩子又与别的儿童队员有何相同之处呢?
生:他的神情与别人是一样的。
师:是的,就是这位与众不同的孩子与别人一样神情专注地参加了检阅仪式。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
此时,教学水到渠成,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那天公开教学时,这个“拐弯”的地方出现亮点,可谓“磨课不误上课工”啊!
通过这次“插图”教学环节的磨课经历,我再度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教师提问时既要要言不烦,又应明确具体。当我们提纲挈领地将问题的网撒向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学生是否有能力抓住网纲、攀着网眼顺利地上得岸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保持“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的积极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状态,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回答,进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选用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这样,我们方可事半功倍地收获课堂教学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