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的表达技巧

2016-03-02 02:18刘长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服饰语言

冯 蜜 刘长宇

(四川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的表达技巧

冯蜜刘长宇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在电视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副语言在电视节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视出镜记者在出镜报道时,不仅需要掌握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也需要合理运用副语言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力求结合具体出镜实例,运用礼仪学、心理学以及电视美学的理论知识,探索出副语言在电视出镜记者报道时的重要作用和表达技巧,以翼对电视出镜记者的报道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表达

学界对电视出镜记者的研究大多放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而忽略了副语言表达的研究。从目前搜集整理的研究资料来看,关于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表达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而电视出镜记者的副语言表达对电视节目的传播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将对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出镜实例进行论证分析。

一、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表达的含义及重要性

“副语言和有声语言在实际表达过程中是同等的重要,是语言链条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副语言”一词来源于语言学,随着自身的发展而独立创立了副语言学。通过研究发现,副语言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运动的外在视觉身体系统,辅助人们语言交流的系统。对于电视出镜记者而言,使用最多的采访工具就是语言和副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由此说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交流有90%是靠信息来交流的。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是有声语言,它是将声音这种介质通过大众媒介直接作用于观众,有效传达出信息。但是,这种单一的有声语言传播不仅在一定情况下缺乏指示性,而且可能无法完全的表达出消息的全部内容,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相伴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副语言,与有声语言相辅相成,从视觉的角度传播电视图像,达到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让观众的接受更加立体、直观。视觉与听觉共同作用下,整条电视节目能给观众以完整、确切的印象。

(一)弥补有声语言表达的不足

电视出镜记者每天和社会密切接触,经常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在镜头里进行采访报道。电视出镜记者不仅需要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方法,而且需要掌握像肢体、表情以及服饰等副语言表达的技巧。副语言表达是电视出镜记者采访报道的重要传播方式。在电视外景采访时,电视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与副语言在镜头里同时呈现出来,有时可能会出现冲突的现象。有声语言是经过大脑思维加工和修饰之后产生的,让消息客观性的传播效果减弱,观众对消息会产生一定的质疑。副语言是伴随人体生理反应产生的相应表现。跟有声语言相比,副语言表达更加真实、准确,弥补了有声语言表达的不足。所以,电视出镜记者保证外景采访的客观准确,研究副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升华

电视出镜记者也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传声筒。每当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电视出镜记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为广大电视观众搜集和传播最新的消息。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对电视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对新闻画面中电视出镜记者的副语言的研究。单一的有声语言表达无法让广大观众对事件了解的更加清晰、准确,辅之电视画面中新闻记者的副语言,就让电视新闻变得活灵活现,给新闻注入了活力。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频发生的2011年,电视出镜记者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浙江甬温动车事故中沉重的面容和意味深长的眼神,报道深圳大运会、天宫一号上天等新闻事件时喜悦的面容及充满信心的眼神都对有声语言的报道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在5·12汶川地震报到期间,央视著名记者张泉灵冒着余震的危险,进入汶川的重灾区,跟踪报道地震的最新情况,每一次她总是以同情而坚强的表情出现在镜头前,体态标准,感受真切。在现场报道以自己切身的感受,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传达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报道过程中,张泉灵那深情的眼神、坚定的手势让有声语言的报道更加真实鲜活,使得电视节目弱化了说教感觉,增加了人文的关怀。

二、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的表达技巧

(一)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表情是各种情绪在人的脸部集中体验的外部表现形态。作为一名电视出镜记者,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有令人振奋高兴的、让人伤心的甚至让人悲愤的。要让一条电视消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电视出镜记者的外景采访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出镜时记者在画面中呈现出的表情将非常重要。报道事件的好坏可以从电视出镜记者的面部表情的表达得到一定的体现。

手势是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时的一个重要体态表现形式,得体的运用手势能够完善电视出镜记者采访的主体形象,使得电视节目更具指示性、条理性。比如在地震救灾现场,外景记者使用有声语言描述现场的情况,可以让观众对现场的灾情环境进行一个粗略地了解,辅之手势,可以让很多受灾信息更具体、详细。

眼神在镜头面前的呈现是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众多感觉器官中,眼神是最不容易隐藏内心的秘密和隐私的,也就是说,眼神是最能流露表达出人的内心想法。出镜报道时,电视出镜记者的眼神将凝聚出职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服饰作为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表达的一个部分,是电视出镜记者的身份和素养的外部体现。电视出镜记者服饰的颜色、款式和现场的环境与气氛必须相融入。在现场直播采访体育竞技比赛时,体育新闻记者就不宜机械按照传统要求穿着西服衬衣,与现场的画面格格不入,这时应该身着充满活力的运动服出镜,视觉效果会更佳。在洪水地震等灾难现场进行一线采访时,电视出镜记者如果身着职业的西装和皮鞋,就会与灾难现场氛围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这时记者的服饰要尽量接近于被采访者,这是消除被采访者和新闻记者心理距离的最有效方法,让被采访者在感觉真实的环境中回答。采访时服饰不得体,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画面就缺乏视觉的美感,电视传播的效果将会大大降低。衣着简约得体,和身处的环境相称,让观众感受到客观真实,镜头呈现出生活真实的美感。

(二)多学科视野下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副语言

1.礼仪学视野下的副语言

礼仪学中有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尊敬、遵守、适度、自律。电视出镜记者对自身副语言的重视体现出对自己工作的尊重,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种尊重具体体现在形象上不随意,穿和工作场合相适应的服饰,着和新闻现场相适宜的妆容。例如在某些会议场合,与会者被要求需着正装出席,那么电视出镜记者也应遵守会议规定,发型妆容上做必要修饰,身着正装进行新闻报道,这是对大会组委会的尊重,也是对与会者的尊重。

电视出镜记者的言行举止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性和社会意义。因此,电视出镜记者的副语言也要遵循遵守原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要着不同的服饰和不同的妆扮,要按照社交礼仪中服饰的TPO原则,遵守各地的风俗习惯,遵守约定俗成的各项要求。例如走进地震灾区进行外景采访穿着上要便于行动,服饰选择代表哀悼或希望的色彩。

如果是做旅游类的外景主持,个人可以按照一名旅游者的形象进行打造,这可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的快乐,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主要职责,因此在形象打造时要适度,不能过度打扮,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外景主持人身上而忽略对景点的关注。

电视出镜记者出现在电视画面的那一刻就是代表着一种公众形象,因此电视出镜记者还应有一定的自律意识,不能穿着和佩戴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服饰和饰品,如某个演员曾因穿着印有日本国旗图案的服饰参加公众活动结果遭致全民反感和央视封杀,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就更不能范这样的错误。

2.心理学视野下的副语言

“电视(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与电视记者的外在表现、言行举止有着直接关系,电视记者本身已经成为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符号”。因此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的打造就需要考虑到新闻环境中人的心理和电视观众的心理,因为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这个符号会带给观众心理影响。

利用心理学中感知觉规律中达到一定量的刺激能引起人们的感觉来调整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例如关于艾滋病的大型公益节目,所有的电视出镜记者都在话筒上绑上红丝带,服饰上别上“红丝带”胸章,这些设计无声的传递出节目的内涵和信息。再比如民生新闻类栏目,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的固定形态如统一的服饰,统一的标识等可以更好的提升受访群众和电视观众的辨识度,从而提高观众的信任度和关注度。

“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这说明作为电视出镜记者对自身副语言的打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极有可能成为采访工作成败的关键。例如参与少儿节目的外景采访,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电视出镜记者的副语言一身正装,眉毛高挑,一脸严肃,这样的形象只会让小朋友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相反如果电视出镜记者身穿幼儿喜爱的服饰,头上戴着可爱的饰品,眉形采用萌萌的一字眉,涂上粉红色的口红,这样的副语言符合少儿的审美需求,在采访中就能引起幼儿的积极配合了。

3.美学视野下的副语言

“电视形象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感强,细节清晰;二是画面形象横向拓宽;三是电视形象的综合性强;四是形象的真实感强”。电视形象的这些特点对电视出镜记者副语言在电视画面中的呈现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使个人形象发生偏差丑化个人形象,反之当了解了电视形象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个人副语言加以美化则会事半功倍,提升电视出镜记者的个人形象魅力。

针对高清数字化这一特点,电视出镜记者在副语言的打造中就要重视细节的表达,例如自然的面部妆容,干净平整的服饰以及观众可能注意到的所有细节。例如东方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其特征主要是脸型较宽,面部骨骼较平,缺乏层次变化和生动性,身材不够修长、挺拔,电视出镜记者可以利用电视画面形象拓宽这一特点在造型中取长补短,用化妆造型手段美化自身形象,用高光和阴影可以加强面部立体感等。

电视形象不同于日常看到的形象,原因还在于拍摄现场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如灯光、摄像、环境等。灯光的强弱和阴影可以起到修饰脸型的作用,摄像机的拍摄的机位也可调节人的整体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中利用环境色也可以打造出优美的副语言,比如形体比较胖的人站在一片深色的环境中就会显得瘦一些,也可以选择一些环境物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适当的遮挡,以取得好的电视画面效果。

电视拍摄的特点使得电视出镜记者身处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空间中,这就要求电视出镜记者的副语言不能有任何的瑕疵,否则就会给节目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电视出镜记者要注重整体形象的完整性,同时也因为这个特点,电视出镜记者优美端庄大气的形象可得以全面的呈现。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总体的要求就是每个部分都要协调配合,切不可某个部分喧宾夺主,破坏整体的美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成功地运用副语言,可以让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有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捕捉,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1] 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5).

[2] 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

[3] 张冠文,邹立森.非语言符号对新闻采访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2,(10).

[4] 王楠.电视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学报.2012,(7)..

[5] 王楠.电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有效传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相互交融[J].艺术科技.2014,(3).

[6] 沈慧萍,彭华.电视采访与写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王杰.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 赵小钦.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形象设计与造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伯恕

G

A

1008-8539-(2016)05-0084-03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服饰语言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语言是刀
雪人的服饰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我有我语言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