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吉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蔡君吉
随着活动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探索和发展,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渐显现。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对此,文章分析活动理论的内涵,以制作演示文稿为例,探讨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如何实现。
活动理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现策略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增强教育者的基本知识素养和技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这是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
活动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古典哲学为基础,认为教学活动是个体与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三大部分。其中,主体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客体是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改变的东西,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共同体则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参与者,既包括学习者,也包括教育者、其他工作者。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学生与周围环境交流改造的过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是实现教学活动客体价值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 “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 “教”。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这与活动理论的实质不谋而合。
古典哲学思想认为,活动理论包括 “行”和 “知”。论先后,当以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先,这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学理论相辅相成。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合作、辩论等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理论。活动理论也是以学生为活动中心,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不仅包括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还要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以活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情境、合作、辩论、竞赛等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以初中信息七年级 (上)第十二、十三课PPT演示文稿内容 (宁波地区教材)为例:
1.教学目标
学会建立和保存演示文稿;掌握添加幻灯片,学会使用PPT的版式、模板和母板;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声音、影片等多媒体对象并进行设置;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建立合作小组,通过互助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包括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环节。教学内容分析:讲解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理论知识较少,多实践操作教学;教学主体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演示文稿基本操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学设计中,教师采取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并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操作、演示文稿。
(2)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采用设问导入法,让学生制作介绍家乡特色 (包括风景名胜、小吃、风俗习惯等)的演示文稿,学生思考收集什么样的素材、以何种方式呈现PPT效果最佳。通过导入这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学约有70%的学生来自省外不同地方)
第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收集哪些图片、文字、声音等可以更好地展现家乡景致。设置教学任务:制作演示文稿封面、插入新幻灯片,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保存并播放演示文稿。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不断完善演示文稿的制作。
第三,补充评价,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方式,对于演示文稿制作欠缺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做好各个知识环节的衔接。最后,师生再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进行检验,此环节可以知识竞答的方式进行。当堂测验可准确反映学习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加以补充训练,保证学习质量。最后,布置作业: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收集更多演示文稿制作素材。
3.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本范例和操作技能实行分开教学。选择范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突破教材,选取制作主题式演示文稿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引导式教学、创造式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1.注重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任务驱动法是把学习内容细化为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更强,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独立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学习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
2.注重激励效应,增强学生自信
积极反馈教学成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活动及时评价,表扬先进,鞭策后进,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时,要准确分析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把握得当,教学目标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不可过分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教学质量。
4.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同一任务有不同的实现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方法,还要学会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教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操作机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锻炼。
5.明确学习任务,改变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规定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向目标靠近,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应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对于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实践证明,把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1]彭蕾.基于“学习活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林建平.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吴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编辑:朱泽玲)
G633.67
A
1671-0568(2016)09-0094-02
蔡君吉,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