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姚晴
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姚晴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明确了写作的具体要求,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该能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状况却不容乐观。曾对学生做过几次调查,问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痛苦的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作文,理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次都只能绞尽脑汁地套用、编故事或用一些陈旧的材料来充数,而且就是写了也不见得作文水平能提高多少。怎样才能走出这困境呢?我以为作文教学应和平时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教材中挖掘写作训练资源。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
课文中有许多好的片段值得学生好好体会并开展仿作。有的运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有的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具有承上启下、衔接全文的作用;有的运用排比,使文章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这样优秀的范例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明确中心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指出结构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仿作。如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第3自然段就用“总分总”的结构写出了“飞天”的姿态各异,轻盈别致,其中更是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产生眼花缭乱的美感。为此,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仿作,让学生看一看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模仿句式整齐、多句联排的特点,相信写出来的片段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场面描写得生动感人,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机地组织,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想象,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创设写话的内容。如苏教版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其中第4自然段写到:“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其实,这就是一个创设情境写话的训练点,让学生开展想象,当恩科西背着书包走在路上或来到学校门口时可能发生的情景。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先进行课堂表演,然后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开展了写话,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真是一举两得。
苏教版的每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幅或者两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很好地服务了课文内容,作为教师要好好利用,除了帮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内容以外,其实也可以作为学生写话的好题材。如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一课就配备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插图,教学之初,先电脑出示插图,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由于那一单元的习作就是建议春游的地点,因此学生兴致盎然,纷纷绘声绘色地描绘画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即看图写话,“从主要到次要、从植物到动物”的顺序开展写话,学生一下子便能将图画上的内容描绘出来,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第二段春景的描写,而且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写人记事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多,这类课文大多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动人。教学这类课文要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而常常难以到位。那么进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换位体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也为写话提供了素材。如苏教版第九册《嫦娥奔月》中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当嫦娥吞下仙丹,飘飘悠悠飞上蓝天,越飞越高时,忍不住回过头来。课文这一段文字优美,给人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告诉学生,此时的嫦娥内心百感交集,你愿意做嫦娥的知己吗?细细体会一下嫦娥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此时的写话训练使学生走进了嫦娥的内心世界。
课文中很多精彩的内容,在学生的写话中可以展示出来。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写话的内容,一方面达到了内化理解的作用。如苏教版第九册《金蝉脱壳》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不仅篇幅较长,而且其中内容繁琐,学生背诵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金蝉脱壳最精彩的时刻。这时老师设计一段写话内容:“你觉得金蝉脱壳最奇特动人的地方在哪里?请写出来。”学生便会用自己的话语将蝉尾出壳的情景或者蝉出壳后翅膀颜色、大小变化的情景作为叙述重点,这样既有效地反馈了课文的学习,又为背诵打下了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中有不少地方留有余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长见识。如苏教版第九册《黄山奇松》中有这么一句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课文着重介绍的是奇松,那么另外三绝就可以让学生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但是有了布置就要有适当的检查,于是我设计了写话:“黄山怪石也是闻名于世的,请你简单介绍一下。”由于学生之前都进行了阅读,因此课堂中的当堂片段写作就显得十分成功。有一名学生写到:我听说有一块石头名叫“猴子观海”,它位于山顶上,就像一只猴子手搭凉棚,向着远方眺望。每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光辉照耀在猴子的身上,金光闪闪,像只金猴子。“猴子观海”又叫“猴子观太平”,因为它每天都眺望着远处的太平镇,因此得名。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确进行了细致的课外阅读,而且很好的内化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