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吴洁慧
积累经验·丰富理解·关注选择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选择探析
□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吴洁慧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是中考必考内容。例如2014年杭州中考第22题: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4,动点P在线段BD上从点B向点D运动,PP′⊥AB于点P′,四边形PFBG关于BD对称。四边形QEDH与四边形PFBG关于AC对称,设菱形ABCD被这两个四边形盖住部分的面积为S1,未盖住部分的面积为S2,BP=x. (1)用含x代数式分别表示S1S2; (2)若S1=S2,求x.
中考考查的内容更倾向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计算,也就是作为求解工具融合在综合性题目中进行考查。因此,教师和学生往往会更加注重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操练,但是这种机械的训练往往会忽略了学生对于解法选择的理解。因此,除了整体的教学思路和对知识本身的溯源,我们还应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原理的理解情况。
在求解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比较合适的解法进行解答?学生在用配方法或者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是否能理解相应解法的原理?在遇到可多种方法求解的问题时,学生更倾向哪种方法?
在浙教版八年级下教材的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结束后,对于求解这道题“2x2+3x+1=0”,笔者统计了一下自己所教两个班级81名学生中此题的方法选择和各方法的正确率。其中选择配方法的有32人约占39.5%,公式法的有23人约占28.4%,十字相乘因式分解法的有21人约占25.93%,其他5人,三种解法的正确率分别是50%、74%、86%。
在期中考前复习该章节内容时,复习卷中有这样一题:“解下列方程:2x2+5x+2=0”。笔者带着困惑统计了一个年级386个学生,其中选择配方法的有78人约占20.2%,公式法有188人约占48.7%,因式分解的87人约占22.5%,其他33人。三种解法的正确率分别是55.13%、81.9%、94.3%。
最后的期中考后一个练习中,安排了“x2-7x+10=0”。一个年级386个同学,其中选择配方法的有102人约占26.4%,公式法有138人约占35.8%,因式分解的114人约占29.5%,其他32人,三种解法的正确率分别是54.9%、78.5%、92.1%。
为何配方法错误率很高?又为何明明配方法错误率高学生还乐此不疲?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得到了匪夷所思的答案:“因为配方法复杂,太难!”教师们想当然地觉得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非常好用,尽管课标没有要求,教材也没有要求,但是几乎所有老师都补充教学了,结果却令人费解。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
1.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理解的采访记录。关于为什么教师认为的因式分解法快捷正确率高,而不少学生却会选用正确率不高的复杂的配方法,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师:你为什么选择配方法?
生1:因为配方法复杂,太难!
生2:因为老师说配方法很重要!
师:你为什么不选因式分解法?
生3:因为十字相乘老师说课标不要求!就没认真听。
生4:因为十字相乘法不懂。
生5:因为因式分解法不是所有方程都可以用,但是配方法可以。
师:那为什么不用公式法,公式法也是所有方程都可以用啊!
生5:公式没记住,没背出来。
越是复杂的方法由于学生花费理解的精力更多,反而记忆更加深刻,再一次说明了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求根公式的理解就只限于“工具性理解”。
2.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错误原因分析:(1)常数项移向变号出错;(2)添的常数项出错;(3)方程左边因式分解错误;(4)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后计算错误。
3.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理解加深需要时间。不同于学习过程,理解不是简单化、线性化或者链条式地累积,而是非线性螺旋式地上升发展出来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解方程的次数的增加,即活动经验的积累,必然会从“工具性理解”向“关系性理解”转化发展。而这个过程的进度即发展速度部分是可根据教师的引导而有所不同。
1.重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选择专题训练。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应当仔细观察方程的形式特点和系数特点,选取较合适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有利于减少计算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1)没有一次项的,形如ax2+c=0,可以使用直接开平方法。
(2)没有常数项的,形如ax2+bx=0,可以使用因式分解中的提取公因式法。
(3)三项都有,且二次项系数为1时,首先考虑利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若不能进行因式分解,可以考虑配方法。
(4)三项都有,且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般可以用公式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变式训练,达到知识方法本质的认识;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实现“关系性理解”。
2.重视还原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通过做PPT、数学小报,丰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变量、等式之间的关系,来加强过程性教学。如开展拓展性学习“几何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介绍历史上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欧几里得解法,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的解法,三国时期赵爽的解法,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重视求解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提炼。著名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的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待解决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转化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
有些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可根据其特点,采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不仅可避免复杂的计算,而且还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解方程(x+3)2=15+15x,将(x+3)看作一个整体,移项后提取公因式得到(x+3)(x+3-5)=0,这就是整体的思想方法,利用整体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务必要加以重视。分类讨论一般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根据题目需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第二步,根据分类的标准进行求解;第三步,对分类讨论结果进行合并,综合得出结论。例如:解方程(x+3)2=(9-2x)2,平方后相同若底数相同,则有x+3=9-2x,若底数相反,则有x+3=-9+2x,综合可得:x1=2,x2=12。再比如,公式法的使用,先要进行分类,当判别式△=b2-4ac大于等于0时才可以使用公式法求解,这本身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的体现。
数学思想是数学解题的精髓,是学习数学的方向盘。解题时恰当地运用数学思想可使思路开阔,方法简便快捷,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他多元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渗透,并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
4.重视求解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内我们要学生先行、交流其中、教师断后,而课后我们必须及时积累经验、丰富理解、关注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