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浅析

2016-03-01 14:38:34彭守平孔沈燕王梦杰曹明君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神大学生

□彭守平 孔沈燕 王梦杰 曹明君

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浅析

□彭守平 孔沈燕 王梦杰 曹明君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与关注,但是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大学生身上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精神贫困”这一问题在作祟。本文从经济压力、教育培养模式、世俗观念、个体生理心理、环境改变五个方面进行剖析,挖掘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作用。

精神贫困;高校教育模式;精神贫困成因

一、精神贫困的含义

所谓精神贫困,主要是指针对物质生活相关联的多层次、多内涵的动态范畴内产生的由于个人自身面临的种种压力,出现的类似社交障碍、封闭孤独、自我否定等消极被动情绪的一种现象。

二、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精神贫困是在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相对于物质贫困的另一种 “贫困”形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过长时间的素质教育,是祖国新一代的希望,被寄予莫大的期望。而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变得愈发普遍,其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物质贫困更严重。目前导致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

1.经济压力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是由经济上的贫困引起的。精神贫困是其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经济贫困是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由原来的免费上学变为需要支付学费才能进入学校学习的模式,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努力学习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良策,但是这种政策的采用却给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的名额及方式也越来越多。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方面的捐资助学,学校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各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为不少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帮助,但这毕竟有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生的问题,贫困生的境况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改善。这些政策就如星星之火般,虽令人欣喜,但太过渺小,只是杯水车薪。

2.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各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及自身档次,积极向 “教学科研型”的教学模式靠近。为了提高所设置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各个高校不断在教学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评分以及考试制度日益完善,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一增再增,这样就会给某些高校造成必须要重视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育这一定位的偏差,忽略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也就导致了与初、高中相似的教育模式。大学应当是一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场所、时间的地方,而不应该是又一个学习的牢笼。这种教育路径的缩窄,客观上已经迫使学生在校更加注重和关心考试成绩,对集体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变得冷漠,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被抑制,除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之外,其他各方面能力均较弱。

大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小型社会的群体,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他们这一时期的人,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及对于自身的了解尚处于迷茫阶段,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但面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及各高校不断扩招的现象,高校想要及时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变化情况,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学生或许缺的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而这样简单的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精神贫困现象的发生。

3.世俗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心地单纯的群体,作为这种群体的存在,他们是诚实善良的,也是最容易受社会影响而改变的。可以这样来说,对于大学生群体中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大学生,他们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能非常友好地对待他们,并不会因此而瞧不起他们或者是贬低他们,都会真诚地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帮助。但是人和人毕竟是不同的,确实存在这么一些学生,或许因为他们家庭条件优越,存在着蔑视甚至鄙视经济困难的同学的心理,有时甚至于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也蔑视自己以及和自己同样处境的同学。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程度地打击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尊心,这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脆弱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从而导致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的出现甚至加重,导致他们的精神负担变得更大。

4.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时期,此时的他们刚脱离初中高中的 “灌输式”及 “幼儿式”的教育,而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 “准成年人”,正处于复杂社会的边缘。世界著名的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马赫列尔也提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阶段,它意味着 “成长为一个大人,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与前一个阶段的关系还未理清,与后一个阶段的联系刚刚开始……青年被认为是处于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边缘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们还没有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存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出现 “异时性”,而 “异时性”则是导致此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矛盾复杂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感会使一个人产生身心疾病或心理问题,而同学、朋友、老师或家人的倾听或鼓励等行为的支持则会帮助其缓解心理问题,提高身心素质。精神贫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精神贫困现象,一方面有缺少旁人行为支持的原因。在他们迷茫徘徊的时候,缺少一个能够给予他们方向指示的人;在他们因挫折备受打击、失意痛苦时,缺少一个能够给予他们支持的人;当他们在某事上成功或失败时,缺少一个能够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的人;当他们在大学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不适应某些规定或习惯时,缺少了一个及时察觉他们的变化并给予帮助的人。另一方面长时间缺少来自家人或朋友的关爱导致其成长过程中的遗憾愈积愈多,从而致使其出现消极情绪、自卑心理等。而由于这种性格的形成,导致其与人交际困难、缺少朋友,从而无法获得来自朋友的充分的情感支持。当情感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情况只会继续恶性循环,加剧其内心的各种消极情绪并衍生出消极行为。

5.环境改变的影响

离开家来到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首先就要学会适应大学生活,这对适应能力不强的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加上长时间地远离父母,缺少来自亲情的关怀,使一些学生很难融入其中。在高中出类拔萃的他们到了大学这个云集五湖四海学生的环境中后还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例如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到繁华复杂的城市之后,无所适从的心变得动荡不安,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发 “精神贫困”。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以及各种客观问题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已经相当于来到了社会的边缘,受社会各个方面影响的潜移默化,他们与社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对于正处于观念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条件的改变,经济发展的迅速,这些外部条件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成长状态,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条件。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他们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也因此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特征。通常情况下,有着相似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等共同特点的人能更迅速地相处并建立友谊,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众多小的阶层。这种阶层分化的现象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足为奇,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被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学生问题。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对于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祖国来说,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进步、民族繁荣复兴的重任,其和谐与否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希望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尽快得到缓解,乃至根除,从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1]许陈红.木桶理论与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6):105-106.

[2]关伟.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3,(5):82.

[3]张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理论, 2015,(30):187-188.

[4]陆汉梓.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49-151.

(编辑:王春兰)

本文系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编号:CXXM[2014]36)。

G641

A

1671-0568(2016)23-0121-02

彭守平,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孔沈燕,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历代著名医家学术经验研究;王梦杰,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曹明君,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