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路径应用

2016-03-01 10:32余义苇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四川广元628021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学

余义苇(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 四川广元 628021)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路径应用

余义苇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四川广元6280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思想工作要实现人对思想的转化,在目前形势下,除加强显性教育之外,还需要更加注重隐性教育,需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深远持久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学 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一、隐性教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育,是教育者的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指在学校的环境里,除正式课程教育计划之外的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宣传、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产生教育与影响的一种方式。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手段的隐蔽性

除显性教育资源外,只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影响的教育资源都可以称为隐性教育资源。小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言、大到学校精心设计的建筑景观,他们都蕴藏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中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

3.教育影响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它不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因而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也让学生乐于接受。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应用路径

1.学校环境:隐性教育中的情感陶冶

(1)发挥学校优雅自然环境的美化育人功能

通过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要把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融入到视觉化的物质环境中,有效地达到环境育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课堂内向课堂外拓展,在学校的影剧院、体育场、博物馆、展览馆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立体式熏染,使其在无意识层面自觉提高政治素养与道德判断能力。

(2)发挥学校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熏陶功能

校风、教风、班风、制度、学校舆论和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发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是校风、学风的陶冶。校风、学风是由实施一定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所凝集成的风气。二是文化氛围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引导、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崇高理想的学生。

(3)发挥学校主体性制度环境的规范与约束功能

制度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是很复杂的,制度形态上存在的隐性道德教育因素具有不可预期性。校规的制定偏重于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缺乏自觉检查和评价习惯,削弱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降低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效性。学生出现的与学校规章相悖的现象,虽与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品质相关联,但更重要的还是心理层面的原因。如果学生参与并选择认同了规章,那么遵守规章也就容易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其自觉行为。

2.教学场域:隐性教育中的潜能激发

(1)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话式教育中的核心关系,也是学校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引导”、“指引”学生,“而非塑造他们”。教师间对话有利于资源共享和智慧的碰撞。要通过切磋学习,启发教师进一步反思自我,努力理解他人而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生生关系是教育人际关系的重要因子,学生有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容易在共享各自文化时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起自己的内心世界。

(2)加强教师、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目的不只是知识传授本身,而更应该关注知识为人方面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再只是满足外界需要预定的目标,而应是师生共同建构价值与意义的一段历程,所以课程实施都应该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真正主体,其经验与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构的主要内涵,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发展。

三、虚拟网络:隐性教育中的行为导引

教育者要通过设计形式优美、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网页,以视觉化与非视觉化、思想性和娱乐性的信息资源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自愿浏览富有教育意蕴的校园网。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大胆吸收学生加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让学生在参与教育工作中实现自我教育。通过这样日积月累,一定能够取得“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效果。

隐性教育对完成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在德育实践中要培养隐性教育的氛围,切实发挥隐性教育的品德养成功效。当然,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还需要学校系统各个环节的重视才可能真正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与空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