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岩(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吴红岩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教育负担。在社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全能型人才将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使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尽行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市场需求为教学方向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保证制定的教学方案紧随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是社会企业却面临用工荒的局面,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低,使得其不能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造成的,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2.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为了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都制定了一定的教学实践计划,例如聘请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知识讲座等,但是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校内的实践活动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低,毕业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计划。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企业的人工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3.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科学合理,一些传统落后的专业课程仍旧出现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同时也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对本校的专业课程以及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对新兴的专业应当配置合理的教育资源,以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
1.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应用教学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严重阻碍了当下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因此为了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切实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让其从应试教育模式不断地向应用型教育模式转变。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应用型教学研讨会,使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意见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应用教学意识,为应用型人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保障教育资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对本校的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增加一定的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于新兴的专业课程,高校可能在对其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并不完善,这就需要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调配工作,以保证新兴专业的教学质量。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进度,因此高校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例如引入双师、双能型人才以建立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以及建立实验教学基地等,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相应的规章制度的保障,只有建立健全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才能为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的实施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计划健康有序的实施,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教学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得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据可依,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保障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当制定科学的教学制度,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它的实现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进步,同时它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了社会企业用工荒的现状。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产教融合的新兴的人才培养计划,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以实现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房胜.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24)
[2]刘元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