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最优选择:教参或文本?

2016-03-01 02: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杨思思
新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参老妇人课程标准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 杨思思

备课的最优选择:教参或文本?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杨思思

前几天读到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一篇教育博文,里面提及现今的老师没有“教参”上的译文,就不敢讲古文的普遍现象,忍不住会心一笑。似乎如今没有教师辅导用书,没有网上铺天盖地的教案、课件,语文老师都不会备课,不敢讲课文了。这种现象绝非个例,那么实际上,备课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打开课标,关注文本题中义

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郑人买履》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愚蠢得不知道变通的郑国人,他宁愿相信的是自己量的尺寸,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换句话说,这个郑国人守着死的尺寸,偏偏不去看活的脚。这种做法是真真切切的本末倒置。回看我们的备课,没有教参就不会备课甚至不敢上课了,这和那个郑国人的做法有何区别呢?

有一些老师可能认为,我所能读出来的味道教参里全都有,所以细致研读课本这一环节,可以省略了。这么想,实际上是对自己提升阅读能力的推卸,甚至颇有点“伸手党”的味道。不妨让我们翻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点里提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既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难道老师不应该首先要有属于自己的潜心体验吗?而只有钻研教材,细读课文,才可能有自己的体验,方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见,吃透教材,才不至于违背新课标的导向与宗旨;关注文本,乃是新课标不容忽视的题中之义。

二、观望名家,聚焦文本铸风采

每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上都有这么一段:“本书是给教师以切实、具体的帮助力求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又留有充分的余地,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自主地运用教科书,切不可照搬给学生。”此言,不正点破了教参编者的真正用意与目的吗?

三、回归教材,研读文本才出细

有些课文,尤其以小说为主,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构思精巧,这种类型的文本特别适合细细地读,才能品出它的精妙来。如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第八课《爱之链》这篇外国小说,只观其思想内容,学生一读就懂。读教参,我们亦会发现,教参有时也有其局限性,它对这篇小说的重点就仅仅局限在“朗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学习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无私奉献”这三方面上。因为笔者越读这篇小说,越是喜欢,反复读了好几遍,对小说内容也有了然于心的感觉之后,发现文中人物总共出现了三次笑:

首先,消除冷漠,直抵人心的一笑。当乔依发现老妇人孤立无援地站在风中寻求帮助之时,他给予了老妇人真诚的微笑。这笑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融化了冬日的寒冷。而后,换位思考,传递温暖的二笑:当老妇人充满感激地想要付钱给乔依时,他最终笑着拒绝了老妇人的美意,请求老妇人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乔依此时的笑,是纯净而无私的笑。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从笑容中变得更加光亮纯净。最后,播撒温暖、折射人性的三笑:老妇人来到破旧的餐馆,女店主“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发上的雪水”。即使她极度的疲劳,也同样地露出了一抹甜甜的微笑,我们不难读出其微笑中有着对顾客的热心、对老者和弱者的关怀。在自己身处艰辛的生活下,依旧能把甜甜的微笑给予别人,这更加难能可贵!由此可见,每一次不同人物的笑容,都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直抵人心,透出满满的正能量!而这三次意味深长的笑容,不正可以作为本课人物分析的切入点,来读悟出三位主人公异曲同工的人格魅力吗?

四、由内而外,品味文本延真情

有些课文,情节一目了然,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上清晰明白,但是语言虽质朴却有力量,这就需要好好研读文本,由文本情节,勾连自身生活,勾通文本内外,才能摸出它的真情,找到它的实感!如苏教版六上第五单元第22课《爱如茉莉》,篇幅不长,内容也好懂。教参的重难点是“品读文章细节,感受父母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体会父母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这很对,但是这句话,和细节丰盈的文本相比就有些苍白无力了。

打开文本,课文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但不能真实走进学生内心的细节,便失去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文学魅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去发现并感同身受文本中的这份爱与诚呢?我仍然选择和学生一起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去探究,去共鸣,让学生抠词析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品,真真切切地感受父母之间不露痕迹却又感人至深的爱,尔后我继续将细腻多情的文本触角,延伸至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可见,越是细致走进文本,越能勾连自身生活,读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而这,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引导,是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更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学会爱!

五、结语

在上述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参中的解说是固定的,但我们的每一次思考,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体验,而阅读中生发的那些感怀与触动,正是因为这份“小同”,那份“大异”,而显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情致与魅力!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不可离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当中强调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很强的实践性”。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就必须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教材,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去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生要接触教材,要去实践,那老师呢?自然是要在文本中多花点时间,多去思考,把握住这个根本,之后再借鉴教参,借鉴网络资源,取人所长,为己所用。这才是最优的备课选择。

猜你喜欢
教参老妇人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