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的种子在阅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植

2016-03-01 02:28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新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笔者孩子

□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徐 静

让兴趣的种子在阅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植

□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徐 静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扩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展好课外阅读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兴趣激发兴趣点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标准》还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的阅读量最少要达到145万字。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从而发展为长期乃至终身阅读的需要和习惯?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一、播种——如何在阅读的土壤里播下兴趣的种子

1.深入调查,发现兴趣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正如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如果能让学生把“书”当成“面包”“奶酪”,那阅读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引领孩子进入阅读的世界,就必须找到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才行。阅读启蒙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每个语文老师(尤其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如问题答卷、课余聊天、询问家长及之前老师……调查要做到深入、细致、不露声色。通过深入了解,找到每个孩子对课外书籍的兴趣点在哪儿,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比如,笔者通过问卷,发现了低年级男生最感兴趣的课外书排在前三位的是:笑话,谜语(也包括“脑筋急转弯”),冒险故事。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激发。

2.投下“诱饵”,逐个击破。发现了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就如同知道了哪条鱼喜欢吃什么食物,再准备好对应的鱼饵,把握好合适的时机,适时投下,就不怕小鱼们不上钩。如何投饵呢?方法多多,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循序渐进操作的方法:

(1)礼物赠送,奖品鼓励。教师一开始不必着急于马上推开轰轰烈烈的阅读动员会,而是结合学生每天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参与活动的情况,然后用“礼物大放送”、“奖品多多”的方法将事先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第一本书送到他们手中。比如笔者曾这样做——“据了解,暑假里,××同学表现特别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事情有条不紊,被评为‘暑期之星’,奖品是……”

(2)故事引趣,吊起胃口。教师可以开辟诸多和阅读有关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利用每天的晨会课、午间故事15分钟、课前2分钟、班会课等等,安排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阅读交流活动。笔者在课前推出了“听老师讲故事”活动,通常会选取之前奖励、发放礼物的那些书中的小故事或一段,抛砖引玉讲给学生听,然后讲到关键处故意不讲,让班里已经读的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再和大家讲一部分,然后给学生留下阅读期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也去读那本书,之后还可以来谈谈读后感受……

(3)榜样激励,勾起期待。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可以发挥榜样激励法的魅力了。结合之前被赠送、奖励到的孩子的阅读情况,评选出读书读得特别好的孩子,让他上台交流被赠送(奖励)到第一本书的感受,可以谈读这本书的感受,也可以谈是否喜爱这本书及喜欢的原因等,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奖励一本书。

老师完成了先期的“播种”工作,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就可以启动了。

二、施肥——如何让兴趣的种子在阅读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找到兴趣点,激发原始驱动力只是阅读工程的第一步;之后的阅读道路上,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直保持下去并且最终发展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则还要进行精心“施肥”。

1.循序激趣——讲究施肥的过程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如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2.内外延伸——讲究施肥的技巧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得巧妙“勾引”,不露痕迹地实现迁移,即通过对课内阅读的指导,引领学生将阅读兴趣点逐渐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比如说,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笔者用了很长时间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恃、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加上个别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惊叹和鼓励,大大激起了班内其他学生急于了解三国故事的欲望。就这样,笔者没有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教室内就掀起了读《三国》热。以此类推,教师在执教文本时如果经常能挖掘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并不时渗透进去,采用“钓鱼”的方式勾起学生课外阅读相应书籍、文章的欲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环境熏陶——讲究施肥的广度和深度。环境熏陶,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组建“班级图书馆”,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一些课外图书,但是据调查,由于学生兴趣点不同,每个学生手里的课外书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甚至有的成为摆设。如果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形成“图书漂流”,学生兴致会很高,都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起这些书。还可把走廊及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经常出读书专刊,譬如“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名人与变法”、“我心中的一本书”;书写名人语录,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久读可以治愚”等。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4.活动调动——讲究施肥的方法。“读书应该要像吃饭一样,成为人的必要需求才好。”为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可以有意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具体需要而广泛阅读。比如,每单周可以要求学生自查资料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评比,从中再挑选出一些较优秀的,让学生在每周一班会上作演讲,鼓励班内其他同学为其作点评。

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可以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到老师那儿去“领赏”做好登记,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学生读完一本书,教师都要考考他,看是不是读有所得,不光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对读书好的学生,还要带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作为更多的奖励。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是一项工程。这项工程,有赖于我们的有心、细心、耐心,更有赖于我们的责任心。也许,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语文课堂上,还表现在能否在孩子小时候就能科学引导其对阅读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笔者孩子
老师,别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