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欣 赵 进
陕西延安市人民医院 延安 716000
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寇欣赵进
陕西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4.34±1.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9±1.33)分(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39.5%,对照组为18.4%,2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和86.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7.9%,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少,适合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拉莫三嗪;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脑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剧烈疼痛,发病机制不明确,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手术风险高,耐受差,故临床多主张采用药物进行治疗[1]。本文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全体入选病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6~76岁,平均(54.8±5.6)岁;疼痛部位:左侧16例,右侧22例。观察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8~72岁,平均(55.3±6.2)岁;疼痛部位:左侧13例,右25例。2组患者均已排除严重心脑血管或脏器组织异常,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起始剂量100 mg/d,逐日增加剂量至疼痛缓解,维持剂量600~1 200 mg/d。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治疗,起始剂量25 mg/d,间隔3~7 d增加25 mg,维持剂量300~400 mg/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1)VAS评分:全体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使用VAS评分评估疼痛分值,总分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2)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治疗效果。
1.4疗效评估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百分率评估治疗效果。完全缓解:比值=100%;明显缓解:75%≤比值<100%;中度缓解:50%≤比值<75%;轻度缓解:25≤比值<50;未缓解:治疗前后VAS分值无明显下降或升高。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总例数×100%。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治疗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2组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完全缓解率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和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分)
表2 2组近期疗效对比 [n(%)]
2.32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和嗜睡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观察组眩晕1例,皮疹和恶心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其中以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代表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3]。然而,李志磊[4]等经研究发现,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患者术后极易发生小脑血肿、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听力视力受损、面部神经功能失常等并发症。基于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多,且大部分患者均为手术耐受差的老年人,故临床多主张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实,普通镇痛药或安慰剂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有限,相较之下,抗癫痫类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理想选择[5]。
卡马西平属抗癫痫药物,是世界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经口服吸收6 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有效利用率达70%,经肝脏代谢后排出。其主要作用于中脑网状结构丘脑系统,可阻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导,起到降低神经元兴奋度,减轻突出冲动传导,缓解疼痛的作用。拉莫三嗪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经口服吸收2.5 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生物有效利用率为98%,经肝脏代谢后排出[6]。其主要通过抑制病理性谷氨酸盐的释放,起到保护神经损伤的功效,且对缺血性脑损害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均有保护作用。因其口服吸收速度快,生物有效利用率高,故较卡马西平短期缓解疼痛症状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与卡马西平一致,但能快速缓解疼痛症状,疼痛完全缓解率高,近期疗效优势更显著,不良反应少,该研究结论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7]。总之,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理想,用药安全性高,具有临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胡进,胡旻雷,陈宁,等.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2012,21(9):54-54.
[2]袁洪波,朱毅,陈力,等.拉莫三嗪片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 088-6 090.
[3]焦凤有.拉莫三嗪治疗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1):187-188.
[4]李志磊,史雪峰,兰正波,等.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2):87-89.
[5]赵明明,孙亚欣,陈雨卉,等.拉莫三嗪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5):578-583.
[6]白月宇,王胜,杨晨,等.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学报,2012,40(2):103-106.
[7]刘立民,江丹,庞露,等.拉莫三嗪药动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3,32(12):1 616-1 621.
(收稿2015-02-10)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