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一、 演述故事,拨动语感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起到了制造气氛、渲染语境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当我说道:“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这句时,有个学生就忍不住舔了舔舌头,一脸馋馋的样子。当讲到“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很多学生的脸上都表现出着急、焦急的神情。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同学们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撅着小嘴,时而眉头紧锁……从这些传神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已经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他们已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已经捕捉到了文字透露出来的信息。一学期下来,我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基础教育阅读书目上推荐的、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猪唏哩呼噜》《稻草人》以及《不一样的卡梅拉》等系列读本。
二、 诵读涵咏,积累语感
“反复诵读”,这是语感教学最基本、最根本的策略,没有反复诵读,免谈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过程通常又可分为感知、领悟、积累和运用几个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文本内容。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该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古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自我欣赏地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把朗读与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决不能搞成枯燥的纯技巧的东西。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道“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课文来说,是追求鲜活的理解。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理解。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语文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鲜活形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法、情景法、渲染法可以使学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学古诗《江南好》时,我通过音乐和图像创设展现情境,让同学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景色,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然后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四、入情入境,体验语感
低年级的许多课文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体验、思考、领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培养语感。比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我对同学们说:“现在的你们,伴着一轮皎洁的月光来到海边,此时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大海睡觉了”,我故意把“睡觉”两个字说得很轻,同学们立刻就把头埋下去了,像进入梦乡似的,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在后面朗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就自然读得很轻柔。
五、发挥想象,创造语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不失为一种有效培养语感的做法。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将生活中的体验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比如看到清澈的小溪,就仿佛听到“咚咚”的流水声;闻到花香,就好像走进了百花园——在课文中,多问学生几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你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认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以致产生的感觉也不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有的学生也许读出来的声音是低沉、平稳的;有的学生读出来也许是轻快、急促的;有的也许重音落在前面;有的也许重音稍后,这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理解,表达了文本的意图。在学生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挥想象,用图表达出课文描绘的景象。同学们画出的“蝴蝶谷”景象各不相同,有的还创造性的用了一串串音乐符号来表示蝴蝶欢快的歌声,用花儿的表情来说明鲜花开得多、开得美,一朵朵竟相开放,像在比美似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的感受,从中领略了表达语感的多种形式,也就增强了语感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