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
教研员是谁,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耳朵旁……崔允漷教授说:教研员是“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引领者,质量促进者”。作为一个区域学科教研员,应如何规划区域性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建设方案?如何帮助学校研制课程实施方案?如何引领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设计?如何引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评价与完善校本课程……
我们究竟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为何要去,我们怎么去?这是我们亟须回答的问题。
我们在哪里?
十年课改后现状如何?吴忠豪教授在《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说:“语文教学改革十多年来,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学生语文能力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论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论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有教学层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结构取向失当,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等等。因此,中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论层面,不是教学问题,也不是教师问题,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要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症结。语文教育的改革,必须从课程论层面着手改革,才有可能使语文教育突破重围,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的问题。
当前区域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语文课程内容是通过语文教科书呈现出来的。区域大部分老师都这样认为:教科书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也就是说,教科书上呈现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其实,教科书只是解决“用什么来教”的问题,语文课程才是解决“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现状:一篇篇地教课文(教学内容无取舍)、仅局限于教教材(教学内容狭窄)、反复教非本体内容(教学目标失衡)、过度教理解语言(教学重点偏颇)、理解与表达的教学比例严重失衡(教学方向不当)……
我们去哪里?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区域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学习生活?我们要呈现怎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体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研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开发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课程”。从语文而言,就是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语言发展规律,构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语文生态课程。通过课程的重新建构与实施,改变儿童阅读生态,改变教师语文教学状态,改变区域语文课程形态
我们怎么去?
课程“不是专家的而是大家的”,是课程共同体开发、策划、建设、实施的结果,其主体是广大教师。我们必须着力提升自身和一线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水平及能力。
1. 加强研修,提升研究力。
首先,研究“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具体的、丰富的、个性的、发展的。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基础、特点和发展轨迹、需求,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必须从“适合”的逻辑出发。只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
其次,认识“课程建设”的目的。我们应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将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良好、人格健全”“改变毕业生形象”(爱读善写、博学多才、宁静致远),是我们区域课程建设的宗旨。
其三,厚实“语文学科”的底蕴。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学科素养和文学底蕴,要博览群书(专业书、工具书、文学书和其他杂书)。
2. 行动跟进,提升执行力。
首先,改变思维,转移重点。作为教研员,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工作视角、研究重心和操作策略,更好地引领教师的学科教研从“目标”到《课标》,从“学科”到“课程”。
其次,参与研究,协同建构。作为教研员,要引领基层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区域、学校课程的研发、规划、建构、实施、评价中去,协同完善“体现现代教育观念、适合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体系。
3. 抓住关键,提升实施力。
语文课程必须调整内容结构,建构“理解”和“表达”并重、朝向“运用”的课程设置(课时分布)。我们区域课程实施中,设想构建阅读课、读书课和习作课三种课型,并且明确每种课型的主要功能。阅读课侧重于教材语言(认字、识词、语感)的积累,语文(听说读写)方法的指导和语言表达的实践。读书课侧重于教材外阅读指导,把课外阅读内容引进课堂。习作课侧重课文的仿写(语言积累和方法迁移)和基于生活的写作(内心交流的需要和对生活的感悟认识),以此体现“积累、观察、运用”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